今年以来,君山区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区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实现“打造洞庭生态明珠,建设现代滨江新区”为目标,以“生态+发展”战略为引领,以产业升级和项目建设为抓手,真抓实干,务实求为,一季度区域经济实现企稳增长。地区生产总值28.9亿元,增长7%,较去年年底回升0.3个百分点。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一季度,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1亿元,增长3.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4%,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1亿元,增长6.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7%,拉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7亿元,增长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8%,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7:38.4:43.9。农业占比逐步减少,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升。
1.农村经济稳定,要素供需活跃
大宗农作物播种面积保持稳定。蔬菜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13万亩左右,其中:包菜5万亩,芥菜5万亩,大白菜3万亩,精细菜1.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3万亩左右。油菜面积13.5万亩,棉花面积受去年价格影响今年会增加,玉米和南瓜面积受价格影响会调减。畜牧业受牛羊淘汰政策影响,生产下降;家禽受禽流感影响,生产也在下降。水产品生产稳定,总产量在7000吨左右,其中名特优产量在2000吨左右,稻田养虾面积7万亩,增长46%。农业生产资料供给稳定,价格总体小幅上涨。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总数达351家。预计全年土地流转面积在5.3万亩左右、规模经营户229家、农业经营单位209家。
2.工业经济保持增长,部分行业优势明显
一季度,全区70家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49.3亿元,同比增长10.9%;完成增加值14.2亿元,同比增长6.2%。金联星主要产品铝基中间合金产量增长15%,销售收入增长9.2%,庆胜新能源销售收入增长37%;劲阳电子新产品电源保护装置正式投入生产,复合型PTC被认定为国标产品,华立丰电子新产品生产形势向好,2家企业一季度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国泰食品收购鲜芥菜2万多吨,为全年满负荷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电磁行业生产逐步好转,一季度,永金永磁铁、致远电磁铁销售收入均达到了20%左右的增幅,目前,永金永磁铁正着手生产设备升级改造;天添胶囊一季度销售收入增长8%,公司正规划研发植物空心胶囊;印刷行业企业产品销售面广,产销两旺,一季度泰铭印刷销售收入增长10%,大地印务、立华包装等销售收入也均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
3.消费需求旺盛,服务业稳定增长
一季度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7亿元,增长9.5%,比二产业快3.2个百分点。其中,批零业增加值2.3亿元,增长6.2%;其他服务业5.3亿元,增长9.7%;旅游服务业加快发展,一季度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增长22.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亿元,增长25.7%;对外贸易大幅增长,1-2月同比增长154.3%。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贷款余额持续增长。3月末,我区4大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9.9亿元,增长15.3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8亿元,增长12.9%,贷款余额15.6亿元,增长6.5%。
(二)产业发展后劲有力,投资力度不断增强
1-3月份,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77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房地产投资0.73亿元,同比增长35.3%。固定资产投资项目91个(含房地产),比上年同期增加17个,增长23.0%;在开工项目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7个,比上年同期增长40%。
1.产业发展后劲来势看好。童记三利和项目建设开始扫尾,即将对岳阳厂区进行搬迁,全面投入生产;雅美时电子一期2条生产线已投入生产;国泰食品新上沙巴哇保健食品加工项目已投产;泰铭印刷6层新厂房已完成建设,新增设备已订购,即将投入生产;兴蒙生物一期已建成,即将安装调试设备试生产;吉兴通电子一期正加紧建设,预计10月底全面建成投产;华立丰电子二期已完成原废旧厂房拆除、土地平整,即将全面启动建设;大农米业已完成方案设计并通过评审,土地招拍挂完成后,即将开工建设。引资入园项目较多。即将签约入园的项目有:口水娃项目、莲子加工项目、岳阳爱润食品、萝卜加工项目、巧味食品项目、创意欣电子、华电生物质发电、户外用品等20多个项目。
2.服务业供给提质加速,电商发展模式不断完善。智慧君山电商平台进行了资源整合,构建了综合性电商平台,形成了“旅游、特产、酒店、美食”4大板块,有力推动了我区电商发展;全域旅游重点项目洞庭湖博物馆正全力推进,今年将完成投资2亿元;洞庭湖水上世界乐园将于下半年恢复开工;农家乐休闲旅游点改造升级基本完成,明月大酒店已被评为三星级,风月田园农庄、擂鼓山庄等正在申报四星级农庄;金花节、荷花节强力推销君山特色休闲旅游产品;君山港-荆江门码头即将竣工投产。
3.生态农业加快推进。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农业公园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努力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水利建设向纵深推进,基本完成大中型沟渠疏浚工程,堤垸加固工程抓紧建设。
(三)经济效益提升,两大收入保持增长
一季度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1.27亿元,增长13.1%,其中地方财政预算收入1.05亿元,增长18%。收入结构中,国税完成2573万元,增长79%,地税完成2802万元,增长-31%,财税完成7251万元,增长25%。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17元,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17元,增长9.1%。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我区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虽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但与全市其他县市区比,仍存在差距,仍存在潜力。GDP增速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全市排名第5,6区排名第3;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6.2%,低全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全市排位第9,6区排位第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2.6%,低全市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全市排第11位,倒数第2名,6区第6位,倒数第1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1.5%,低全市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全市排第9位,6区排第5位,倒数第2名;财政总收入增速13.1%,高全市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全市排第7位,6区排第1名;地方预算收入增速18%,低全市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全市排第7位,6区排第5位,倒数第2名。
(二)产业经济运行存在不少困难。农业方面:一是农户小生产与需求大市场对接中存在滞后性和盲目性。尽管有政策鼓励农户组建合作社,抱团进入市场,但合作社的信息仍然存在局限性,难以确保农户生产投入的期望期,以致许多合作社名存实亡,农民增收增效难以把握;二是农村劳动力不断缩减,青壮年劳力枯竭,农户科技水平与综合素质难以提高;三是由于市场风险大、投入与产出难成正比,政策扶持难以持续,许多大户经济、家庭农场运转艰难。工业方面:一是纺织、食品等部分行业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个别企业亏损较大,处入停产半停产状态;二是部分工业企业资本积累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限,产品升级困难,帮扶需求愿望较大;三是整体经济下行,需求不足,盈利空间受限,经济主体扩大再生产意愿不强,产业扩张项目较少。产业帮扶政策方面:近年来,政府在产业帮扶政策方面力度有些减弱,抓项目建设的力度大,抓产业帮扶升级的力度小,项目建设调度会多,产业帮扶调度会少。宁愿大力度引进外地产业转移企业,不愿大力气培育本土优势企业。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在区财政财力较弱的情况下,广开财源,狠抓财源建设,是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财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出发点,是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其归宿仍然在产业发展上,因此,我们要一手抓产业的培育,一手抓项目的建设,要双管直下。在调度产业发展时,除了研究服务企业的帮扶政策措施外,更多的是要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研究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在我区的具体实施方案。
三、后段经济发展趋势预判
我区经济运行的态势离不开国内宏观经济这个大圈,需要大圈带动。一季度这个大圈表现良好,经济总量稳定增长,高于预期的6.5%,达到了6.9%。主要表现是一些实物量指标和先导指标回升转好,CPI同比上涨0.9%,PPI同比上涨7.6%,PMI为51.8%,全社会用电量增长6.9%,铁路货运量增长15.3%,一季度我国进出口贸易同比增长21.8%,其中,出口增长14.8%,进口增长31.1%。这些表现,得益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有力实施,其核心就是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些改革,创新是主导,基本内容是:“三去一降一补”,营改增,降低企业税负,为企业减轻融资成本等等,所有这些政策都为企业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利好。另外,还有国家经济布局战略,包括“一带一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经济圈等等都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机遇。区委、区政府因势而为,乘势而上,出台了“生态1+5”发展战略,充分调动了全区人民的积极性,后段经济工作中,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迎难而上,认真调度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攻克一个个难关,我们年初预期的目标8.5%一定能够实现。
四、建议
(一)抓投资项目建设,促经济发展后劲。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快洞庭湖绿色食品园二期项目建设,建好招商引资平台,狠抓签约和在建项目的跟踪报务,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
(二)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三次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清除产业发展障碍,强化政府扶持引导,优化城乡发展环境,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坚持经济扩量与提质并举,推动区域经济加快赶超发展。
(三)抓民生改善,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省市区实事办理进度,强化小康进度监测,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加大实事督查力度。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