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2-12-12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2017年政务公开要点 > 预期引导 > 市县分析

居民消费“忧”与“乐” 城镇居民收入及物价上涨对消费的影响

编稿时间:2011-08-15 00:00   来源:岳阳楼区发改局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一系列措施下,我区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迅速提高。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的消费行为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近年来,国内物价形势严峻,随着CPI指数的上涨,我区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城镇居民生活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生活受到一定冲击,提高收入、稳定市场、加强保障仍是我区经济发展重要工作。

  一、我区城镇居民收支的特点:

  (一)四大项收入呈现“三升一降”格局

  2011年1-5月,我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达9711.04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工资性收入5997.26元,同比增长2.98%,经营性收入1240.97元,增长150.37%,转移性收入2208.66元,增幅为8.54%。财产性收入264.15元,下降13.91%,从家庭总收入的构成看,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分别占61.8%、12.8%、2.7%和22.7%,居民家庭总收入主要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主,占到了总收入的84.5%。从收入结构变动来看,工资性收入比重减少5.4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减少了0.8个百分点。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增加了7个百分点。数据显示,今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已基本到位,全区居民工资性收入趋于稳定。在政府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影响下,居民的购买力和消费欲渐渐提升,拉动经营性收入增长;股市低迷等因素导致居民投资、理财方式的变化引起财产性收入略降。

  (二)居民消费支出稳步增长。

  今年1-5月,全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667.65元,同比增长8.44%。在八大类消费支出中,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呈上升趋势,其中居住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增幅分别是35.6%和28.6%,而交通和通讯、其它商品和服务支出同比下降22.6%和32.6%,今年5月份,我市CPI涨幅6.1%,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翘尾因素影响高于全国、全省,食品类和住房价格上涨是推动消费支出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

  二、城镇居民收入及物价上涨对消费的影响

  一是改变了高、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由于收入及物价的上涨,不同收入层次居民消费观念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据100户城市居民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的高收入户的消费支出为9702.16元,20%的低收入户的消费支出为2407.9元,高低居民家庭消费之比由去年同期的3.09:1扩大到4.03:1。部分高收入家庭的消费观念正向享受型、发展型方向升级,全区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11辆家用汽车,比上年同期增加4辆。高收入家庭每百户汽车拥有量已达到了33台,比去年同期增加13台,而低收入家庭生活处于温饱阶段,消费更多是食品支出,其他消费相对增长少,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压力,不得不降低消费档次和标准,通过购买价廉质次的商品或改变生活方式。

  二是影响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目前,低收入群体的主要消费结构为生存型,由于食品消费支出占低收入居民消费支出比重大,低收入户的食品支出占其消费性支出的51.2%,为了应付物价频繁上涨的冲击,部分低收入家庭为维持正常的食品消费水平,只能适当降低食品消费标准,减少肉、禽、蛋、水产品类等高营养、高价位食品的消费量。同时通过增加时令性蔬菜的消费,减少精细类蔬菜消费,选择下午或晚上价格低的时段买菜等方法来应对食品涨价。1-5月,20%低收入调查户恩格尔系数比去年同期提高3.33个百分点。人均粮油类、蔬菜类支出同比分别增长15.98%、18.57%,而肉禽蛋水产品类、糖烟酒饮料类、饮料、干鲜瓜果类、(糕点、奶及奶制品)人均消费分别比去年下降0.69%、47.12%、19.32%、11.82%、50.12%。另外,减少了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方面的支出,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三项支出分别下降了39.9%、30.6%、43.9%。

  三是降低了居民消费及生活信心。对当前物价上涨,大多数家庭由于支出增加,难以承受,消费信心不高。不少居民反映:食品是生活必需品,弹性小、替代性差,因此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必然增加了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降低了中低收入居民生活质量。由于物价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最直接、最敏感,使一些城镇居民对基本必需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心理日渐脆弱,很多中低收入人群因物价的持续上涨和预期消费的增加消费信心下降,人们的购买欲望、消费量大为降低,对除食品等“刚性”消费外的其他各项消费持观望态度,有的还将取消一些大宗消费项目。部分低收入家庭认为食品价格上涨导致他们刚刚享受提高最低生活保障费和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政策,还来不及改善生活条件,就给物价上涨全部抵消了,消费水平依然在低层次徘徊,对他们的生活信心产生较大打击,感到生活压力大,忧心忡忡,长此下去,容易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甚至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1、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发展经济是增加居民收入的前提,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各地的经济优势和资源优势,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让老百姓最大限度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稳定增加收入,不断提高消费需求。

  2、完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收支预期。要落实好对贫困家庭的物价补贴政策,增加资金投入,提高补差标准。要加快养老、医疗、就业、医保、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从而稳定消费支出,增强低收入群体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同时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加强宣传,稳定民心,减弱居民对涨价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3、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力度。一方面加大价格监督检查的力度,加强对生活必需品、农贸市场的价格监督检查,严厉查处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哄抬价格,非法牟取暴利的违法行为,必要时采取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切实控制物价过度上涨;另一方面建立市场价格监测机制,及时了解市场动态,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既对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加工产品的价格变动进行监测,又对其它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监测,防止因粮食市场价格变动诱发其它商品价格上涨,保持市场物价稳定。

  4、加强宏观调控,大力发展生产。特别是要重视粮食、油料、生猪和蔬菜的生产,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支农政策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要进一步落实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措施,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抓好蔬菜生产,增加供应;要为农产品流通开启绿色通道,努力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