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2-12-12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2017年政务公开要点 > 预期引导 > 市县分析

毛家巷的交响与变奏——毛家巷商业街印象浅析

编稿时间:2013-04-18 00:00   来源:平江县统计局  

武汉有个“汉正街”,其商业效应全国闻名。在平江县这个日益发展的城市,虽然有"七街八巷”,但真正可称之为商业巷的却只有一条---毛家巷。其西临平江县政府,东接县汽车站,为我县老城区一条古老而又重要的交通要道。有人说,毛家巷可以称之为“平江县的汉正街”。

细数毛家巷历史沿革,其前身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居民小巷。自90年代初起,沿线居民先后进行房屋改建,基本上都把第一层建为铺面用于出租,从而开始了毛家巷的商业生涯。到如今,毛家巷已成为一条以鞋业、针织、服装三大主导行业为主线的商业巷。目前,毛家巷(不包括供销市场)有鞋业经营户23家,针织经营户9 家,服装经营户8 家。金银首饰加工店2家,日化店2 家。毛线店号2 家,十字绣、饰品店2 家,皮具店1家、棉绸衣加工店1 家、机织毛线店1家。2013年四月,笔者逐家商户一一入户了解,2012年,鞋店平均年销售额在57万元左右,全巷23 户鞋店,总销售收入达到1541万元;针织店平均年销售收入在48万元左右,全巷9户针织店,总销售收入达到495万元;服装店平均年销售额在62万元左右,全巷8 户服装店,总销售收入达到496万元;三项主导产业全年总收入达2532万元。加上金银首饰加工、毛线、日化等其他行业总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左右,毛家巷一年的总销售收入应该在5000万元以上。

毛家巷的生意为什么如此兴隆,其经营特点和原因有哪些呢?

一、位置优越,定位得当。自古至今,毛家巷经营衣着鞋帽永远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毛家巷的正对面,是平江县2010年以前唯一的汽车站,(县城无火车等其他交通工具)不管是乡镇来县城,还是从县城到其他省市,都只有通过这个车站进出。正是如此方便的地理位置,导致毛家巷的人流量巨大,因为对着车站的原因,毛家巷的商户比一般的商家开门都早很多,一般早上七点就开市了,大部分乡镇农村人进城购物都动身得早,一到县城,第一站必经毛家巷,所以在经营时间上毛家巷有优势。其二,毛家巷的商家做的都是中低档货物,很合农村和一般城市居民的口味,故其人气非常旺,客流量非常大。其三,毛家巷的商家一大半都是在此经营时间十年以上,甚至更久的,家家店子基本都有固定的老客户,而且有一部分老板是外地来平的经商户,服务态度非常好,深得大众喜爱。

二、价廉物美,继承传统。纵观毛家巷,可以发现,在毛家巷与供销市场连接巷处的直巷,最多的店铺是鞋店。所以也有人称毛家巷为“鞋业巷”。前面提过,整条巷鞋店总共有23家。毛巷的鞋业有它的特色。其一,价格低廉。笔者随机和前来购鞋的人进行攀谈,得知:一线正街上某几个大型鞋超市里面的一般品牌的鞋子(非知名品牌,但也不是三无产品)其标价比毛家巷鞋店标价要高二成,而且鞋超市是不议价的,毛家巷的鞋子在标价上还有还价的余地,二选一当然会选择来毛巷购买。这里体现的是毛巷的经营模式。其二,种类齐全。皮鞋、板鞋、学生鞋、童鞋,应有尽有。笔者有亲戚就曾感概,说上小学的儿子开运动会需要一双老式白跑鞋,找遍了老城和开发区所有的专卖店和鞋业超市都一无所获,最终“高人指点”在毛家巷一小店里买到,仅仅十二元钱,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还有像市场面上现在少有的“解放鞋”“老式雨靴”等等这些传统的用品,毛家巷几乎家家店子有。其三,历史悠久。因为毛家巷发展的步伐较快,近几年知名度更加提升了。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巷口上有家传统的“棉绸布料加工店”店面并不起眼。据老板自己介绍,他们一家出生在毛巷,自己一儿两女,目前分别在巷内开有针织超市和十家绣饰品店各一家,自己带着儿媳妇在巷口上做棉绸衣服。棉绸衣服可以说是平江人夏季最传统的必备衣服,老少皆宜,她们经常是两人从早到缝纫机不停地制作还不够,还要到株洲进成品过来卖,很多在外地工作的平江人都会托人回来制作全家人的棉绸衣服带过去,据介绍,2012年整个夏季,她们这家小店除了卖成品,光加工的棉绸衣就达到了500多套,按平均60元一套的均价计算,整个夏天的此一项的营业额就达到三万元。

毛家巷本身的繁荣带来的不仅是各商户自身的利益,而且还带动了以下几个方面联带发展:

一、吸引了外地老板来平经商创业。据调查,毛家巷除了“家族式”的经营模式以外,还有另一个群体,即:娄底老板经营户群。在全巷23家鞋业中,有将近十家是娄底过来的老板,其中邱氏二兄妹为毛巷鞋业中的佼佼者,其鞋店每年毛收入均接近百万。此二人在平江经营鞋业将近十年,从一无所有租房住的外来户到目前年均收到50万以上的个体户,均在平江有名的“水岸花都”小区买房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成了地地道道的平江人。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娄底人过来平江做生意,如西街的几家毛线针织店都是由他们介绍过来平江的。

二、提高了黄金地段商铺价格。随着毛巷的人气越来越旺,店面的租金一涨再涨,毛巷左边的供销社店面平均达到3.2万元/年,右边私人房屋店面更是水涨船高,两个店面以上的租金都达到6-10万元/年。而且店面非常抢手。据了解,前段有一约30平方的店面转让,其店租一年只有三万元,但转让费加货款总额达到二十万元成交。

三、缓解了一部分劳动力从业压力。据调查,目前毛家巷有一部分商户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走的小型超市路线,如 “美之选”日化店、“贝婴美”儿童用品店、“丽平针织超市”等几家知名店铺,均有员工2-6人。其聘请的工人大多是下岗的30-45岁的妇女,或是农村刚生完小孩要照顾家庭不方便出远门工作的年轻少妇。这个年龄段和特殊情况的人一般找工作较难。而在毛巷工作恰恰可以满足他们“工作轻松、不上晚班”的需求。据调查,他们最低拿到1200元保底+中餐+提成的工资待遇。每年年初,都有很多的妇女来毛巷找工作。所以说减轻了劳动力就业一些压力。

四、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毛家巷的商家非常多,大多数人都在附近解决中餐,除少数自己做饭的以外,大多数是在附近快餐店解决。据调查,毛巷附近四家餐馆,每天中午平均送外卖50份以上,平均10元一份,加上每天的坐堂生意,每月毛收入达4万元以上。一年毛收入也有50万元以上。其次,由于人流量大,小巷里各种流动小商小贩也非常之多,其中,卖热狗、麻辣烫、水果、糖葫芦的,卖气球、儿童玩具的,川流不息。笔者在一个周六坐在一个热狗摊位旁边观察,一个下午卖出将近100根热狗,这样算来,1.5/根,平均一个月热狗的销售额就要达5000元以上。据知情者介绍,有一个农村老人2012年夏天在毛巷摆摊卖1-2元一份的冰凉粉,7.8.9三个月纯收入达到1.5万元。

综上所述,毛家巷的人气兴旺是肯定的,但在繁荣的背后,笔者通过走访,也发现一系列的现实问题:

一、货品繁多,但质量却良莠不齐。据介绍,经常有发生顾客与商家因货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的情况。其中有严重的曾要求110来过现场处理。但最终因为价格低,货品属“三无”产品无法找到源头而不了了之。故平价商品的质量问题是毛巷商户的一大硬伤。

二、商家多店同款同牌,易引发商家之间价格战.由于大多做的是散货,家家户户都有的货,价格就卖不好,而且容易,发生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去年年底,就有某两家针织店因为同一品牌衣服引起纠纷,最终由此品牌的湖南总代理出面进行调解才平息。

三、流动人口多,社会综合冶理难度大。2012年以来,平江县严抓社会冶安、加大卫生管理力度,每天有环卫工承包每一地段的卫生工作,也有协警不定期地在巷内巡逻,冶安和卫生有所好转,但年底销售高峰期的时候,抢劫,偷盗还是时有发生,并且流动商贩贩卖的食物质量也没有保障,消费食物后的垃圾也随手乱丢,影响到毛巷居民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提高毛家巷的商业效应,笔者个人提出以下建议;

一、规范商户经营行为

其一,加强督促检查。工商、质监、卫生监督部门应该不定期对毛巷内所有商户的货品进行质量抽查,要度绝“三无产品”。针织、成衣等要有成分标志;化妆品及食品要有保质期标识;餐饮业应该定期消毒,公示卫生负责人。

其二,规范流动小商小贩。由于各类小贩的流动性,影响巷里交通,城管部门应该约束他们每天放置的位置,并及时协调他们摆放是否影响居民生活的出行及商家的销售。

其三,完善自我管理机制。商户之间可以自主推选负责人,成立“毛家巷商户协会”协助处理一些纠纷、卫生、维修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二、加大环境卫生宣传力度

由于毛家巷沿线居民很多,供销社内有几栋居民宿舍楼,白天人流量大,留下的垃圾大部分被环卫工清除,但有很多细处环卫工发现不了,如经常有带小孩购物的顾客让小孩把粪便拉在于小转角处;2012年毛巷道路修缮后不到一年,中段就出现下水道堵塞,臭味四处飘散的现象。所以,搞好环境卫生的源头,还是加大保护环境卫生的宣传的力度,让人人自觉地做到,做好,才真正有效。

三、相关部门联动,打造特色品牌商业区。

在当今的社会经济体系下,第三产业渐渐成为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笔者认为,毛家巷既然有了如此好的基础,完全可以设想打造出一个小型的特色购物步行街。其一,利用现有的知名度,建议加大宣传,把它定位为“传统、平价、丰富”的商业巷。其二,它有固定的购物群,建议把鞋店的特色打出来,在其车站入口处建立一个小型花园,立块碑牌,或制作古色古香的鞋模铜像用于宣传。其三,把毛家巷定为“步行巷”。建议不允许机动车进巷,市政部门统一把全巷装上棚天顶或遮阳板,方便人们的出行。其四,把毛家巷的商品销售纳入统计调查的范围。笔者为统计局工作人员,从专业角度来看,可以将毛家巷纳入我县的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块的统计范围。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我县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撑指标,既然有这一块实实在在的繁荣,就应该争取用“打捆”或“商品交易市场”的方式进入统计的范围,为我县的经济地位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