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县粮食产业的现状与思考
平江县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县域面积4168.86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1个省级工业园,807个行政村和居委会,总人口107.3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73.08万人,总耕地72.36万亩,其中水田69.6万亩。境内东有连云山,北有幕阜山,滔滔汨江水,弯弯昌江河,从连云、幕阜流出,流过平江四千多平方公里的大地,滋润着一方丰腴的土地。稻花飘香、茶香醉人,粮食和农业是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的永恒主题。千百年来,平江农民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耕种,结出喜人硕果,上世纪七十年代,平江就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湖南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县,“十·五”期间,又列入国家产粮大县,进入新世纪来,种粮养猪仍是平江农村经济的典型形态,因此,发展平江粮食生产,既是农民增收的话题,更是一个永恒的也是一个需要创新的话题。
一、平江粮食生产的成就与现状
粮食,是平江农业的重中之重,历来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粮食播种面积从1949年的91.9万亩,发展到2011年的107.7万亩,增加17.2%,最高的1975年达到132.07万亩。粮食总产从1949年127104吨,增长到2011年的415515 吨,增长了3.3倍,最高的2007年达到490174吨,粮食单产从1949年138公斤,增长到2011年的385.97公斤,增长了247.97 公斤,增长2.8倍,最高的2007年粮食单产达416公斤。同时,在粮食品质、粮食效益上都有较大提高,由一个自给不足的农业大县变成了一个年商品粮净调出量超过20万吨的产粮大县。
进入新世纪来,平江粮食在稳定中发展,在粮食布局、粮食产业上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是形成了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业。随着以口粮为主粮食问题的解决,平江粮食逐步形成向优势转变的过渡,水稻成为粮食生产的主体。2011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07.7万亩,水稻面积达69.6 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64.6 %,水稻产量达390472 吨,占粮食总产 415515 吨的93.9 %。交易量约占稻谷总量的40%。净调出量占稻谷总量的20%左右。
二是形成了优质稻生产布局。按照优势区域布局的原则,在生产指导中,农业部门根据各乡镇的种植习惯和生产水平,适当加以引导,县内形成了三个优质稻种植区,即高档优质稻生产区:重点是向家、伍市、安定3个乡镇,规划高档优质稻面积10万亩,以国家二级优质米为主,近年重点推广了湘晚籼11号、湘晚籼13号、天龙香103、岳优360等高档优质稻品种。中档优质稻生产区:主要包括三阳、三市、加义、长寿、木金、龙门、梅仙、童市、瓮江、浯口等10个乡镇,规划面积45万亩,本区为双季稻生产区,中档优质稻以双季晚稻为主,重点推广的品种有岳优9113、海两优85、金优217、金优207等。生态优质稻生产区:主要分布在虹桥、南江、大坪、思村、三墩等乡镇,利用山区优越的生态环境,规划一季优质生态稻15万亩,以Y两优1号、两优培九、宜香3003等品种为主,单产达600公斤左右。
三是培育了一批粮食产销企业。目前,全县有大米加工和销售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达8万余吨,交易量达27万吨,其中平江县旺云米业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达5万吨,是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注册的“旺云”商标为湖南省著名商标。
四是科技在粮食生产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强。平江县已形成了由国家农技推广人员组成的县农技推广中心和乡镇农技推广站功能健全的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培养建立了1000户科技示范户,推广了一批优质水稻良种,推广示范了频振式杀虫灯、猪~沼~稻循环模式、鸭稻共栖栽培,专业化防治、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等一批成熟的农业技术。据统计,“十一·五”期间累计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210余项次,应用面积达450多万亩,获省级、市农业科技进步奖和丰收奖16项次,初步测算,科技在粮食增产增收中的贡献率达48%。
二、平江粮食生产的优势与障碍因素
平江粮食生产和粮食产业已跨上了较高的水平,客观分析,做强做大平江粮食产业仍具有较多优势。
一是有潜力优势。平江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9℃,日平均温度稳定超过10℃的活动积温达5331℃,年日照时数1400小时至1780小时,年无霜期184天至263天,年降雨量1400毫米左右,年太阳辐射总量4.54×109焦耳/平方米。境内北有幕阜山脉屏障,能阻挡冷空气入侵,东南有连云山山脉阻挡夏季火南风为害,春季温度回升快,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按积温布局,适合一年三熟种植,按光能利用率估测法估测,平江县双季早稻气候生产潜力可达1185公斤/亩,双季晚稻生产潜力可达1183公斤/亩,而我县目前早稻单产只有345公斤左右,双季晚稻也只有433公斤左右,双季稻增产潜力仍很大。
二是有生态优势。平江山青水秀,植被茂密,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7.3%,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平江地处山区,环境容量大,自净能力强,全县4168 平方公里版图,山地425万亩,占68.7%,耕地仅占13%,地表水达国家一级地表水标准,县境内无原发性和继发性污染,是国家第七批生态示范县,联合国工发组织中国投资处共建的第19个绿色产业经济示范区。2005年全县65万亩稻田通过了无公害水稻生产区认证,2008年有19.38万亩稻田通过了农业部全国绿色水稻生产基地认证,平江县旺云米业有限公司也通过了绿色大米生产企业认证。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生产加工无公害稻谷、绿色稻谷提供了保证,为平江粮食创造了“绿色营销”竞争优势。
三是有科技支撑优势。平江县建立了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农技站为主体的公益性国家农技推广网络,有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450余人,每万亩有农技推广人员5.5人,每千户农户有农技人员1.8人。450人的农技服务队伍,涵盖作物栽培、植保、土肥、园艺、果树、农业经济、农产品加工等专业,其中高级农艺师5人,农艺师129人,从数量规模和专业素质上能保证发展粮食生产和粮食产业的需求。
四是有政策支撑优势。国家粮食种植、良种推广、农机购置上有资金补贴,在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技术服务上有政策支持,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一定提高,特别是行政措施有较大力度促动,对发展粮食生产有较好的政策投入支撑。
平江县发展粮食生产有着诸多优势,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制约粮食生产和粮食产业发展的多方面因素。
一是水利设施差,旱涝难保收。平江县近年来通过土地平整、农业综合开发、标准粮田建设、口粮田建设等投资,改善了部分用水渠,但大多是农渠和毛渠,由于项目投资的限制,干、支、斗渠基本未能维修和改造,因此,仍然存在有水难灌溉到田块的现象。同时,大部分渠道(输水渠、配水渠、用水渠)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修的土渠,存在漏、淤、塌等严重问题,既浪废了水,又形成灌溉紧张的现象。据统计,全县66.85万亩水田,旱涝保收的高产农田仅为22万亩,占水田的32.9%,望天田还有15万亩左右。近年来,随着降水量的下降,干旱呈扩大的趋势。
二是中低产田面积大,高产难保证。平江县属丘陵山区,平原地形较少,冲、垅田面积较大,存在地下水危害,潜育化、次生潜育化稻田面积大,同时土层薄,养分含量低,土壤偏酸面积大。据统计,全县有地下水害型田14.6万亩,浅缺型田3.5万亩,渗漏危害型田5.8万亩,酸害型(PH<5.5)稻田36万亩。水害型稻田达23.9万亩,占水田的35.7%,酸害型稻田占水田的53.%,影响了粮食的高产。
三是自然灾害频发,防控难保障。近年来,由于气候、种植制度、作物品种的变化,我县粮食作物特别是水稻的病虫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稻飞虱、稻卷叶螟、二化螟发生程度重,世代交替复杂,而水稻霜霉病,黑条矮缩病扩展速度快,防控难度较大。同时,气候干旱、暴雨洪涝发展频繁,程度愈来愈严重,农民科技素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极大的灾害。
四是新技术新品种应用难落实。当前,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平江县有农村劳动力42万人,长年在外务工经商的超过18万人,本地临时性打工经商的不少于10万人,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一方面是在家务农种田的劳动力素质较差,年龄越来越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使一些新技术新品种应用率降低,一方面由于务工人员增加,农村劳动力数量也不足,种田的积极性下降。其三,由于外出人员多,在粮食需求上大大减少,加上粮价的因素,种粮的积极性也下降,这三个方面的因素,造成农民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的积极性降低,技术推广难度增加。
五是农民恋土情深,土地难流转,规模难做大。尽管中央出台了鼓励土地有序流转的政策,尽管有一些农民在农业之外也获了成功,但要其让承包地进入流转又不情愿了。一方面他不在乎这转包出去所得的收入。另一方面也认为自己是家里有田土的,有个退路。同时,流转大户也不愿转包进来的田太分散,不便农机作业,也不便管理。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了土地流转,使规模经营难上水平。
六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效益难提高。我县现有粮食购销公司收贮能力不足,收购渠道不畅,加工企业容量太小,加上收购资金不足,造成农民卖粮难,也影响了积极性。
三、发展平江粮食生产和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粮食,是平江农业的重头,是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平江的主要农产品,无论从哪方面讲,粮食生产都是工作的重头,面对新的形势,怎样发展粮食生产、提升粮食产业,我认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深化认识,强化责任。粮食生产作为经济工作的基础,要从基层深化认识,要把抓粮食工作的责任落实在基层,建立乡镇长负责的责任机制,要与县对乡镇的经济转移支付挂钩,要与县对乡镇的工作考核挂钩,要与干部的升迁使用挂钩,调动乡镇抓粮食的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政策激励,鼓励流转。要解决“双改单”的现象,提高和扩大种粮面积,发展大户,鼓励规模经营是较好的途径。引导土地流转,要为大户解决好一是转包租赁费定价过高的难题,二是相对集中成片,三是落实粮食补贴“谁种补谁”的政策。四是土地能流得动的问题。
三是区域布局、优势种植。平江粮食生产在水稻上仍应坚持按高挡优质生产区、中挡优质稻生产区、生态优质稻生产区布局,建立分区种植,分区考核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区域布局的优势,调动各级抓粮食的积极性,不出现“双季稻区”与“一季稻区”一个考核指标“一刀切”的现象。
四是标准化管理,优质生产。在粮食生产上,要建立“良种良法良田良制”配套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首先是保证推广使用良种,在品种推广上要克服多乱杂现象,也要防止种质单一的现象,努力推广“一村一品”基地种植;其次是抓好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农药要推广使用低毒高效环保的农药品种,化肥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效,打击假冒伪劣农资,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其三是推广优质稻,按照优质稻生产区域的布局规划,充分利用我县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稻种植,提高稻谷品质,提升稻米产业水平。
五是优质服务,提高科技应用率。充分发挥我县农技推广体系健全,功能较强的优势,在产业服务、生产技术、市场信息上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积极引导专业化服务组织从事农业技术承包,促进农机专业化、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化组织的发展,加强技术指导,大力促进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提高科技在粮食增产增收增效中的贡献率。
六是促进转化,提高效益。要实现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效益是关键。我县一方面是要积极引导粮食产地市场发育,确保粮食流通渠道的畅通,让农民手中的粮食尽快转化为农民口袋中的现金,另一方面是要加快旺云米业的改制转换进程,发挥品牌效应,做强做大企业,增强带动力,真正成为平江粮食产业的龙头。
七是积极发展小杂粮,提供多样化的粮食产品。平江是一个农产品丰富的农业大县,水稻在粮食生产中基本上“一统天下”,但平江的玉米、高梁、红薯、马铃薯、荞麦、饭豆等杂粮丰富多样,是做强平江粮食产业的有益补充,要充分利用平江旱土资源丰富,以及天花水田较多的实际,大力发展杂粮生产,在做强平江粮食产业的同时,做出特色。
综上所述,农业是GDP第一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我县要发挥生态优势,做强粮食产业,这将是平江县经济工作永恒与创新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