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市服务类文化产业的统计与思考
近期,我们按照省委宣传部和省统计局《关于做好全市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通知》(湘宣电[2012]5号)的要求,组织力量,对涉及到我市文化工作服务、文化产品制造和文化产品经营三大行业25个类别的产业进行了具体统计:全市文化产业总资产35.8亿元,营业收入6.70亿元,主营业收入5.23亿元。主营业收入占全市GDP(2011年度)的3%,(岳阳市文化产业主营业收入占全市GDP的4.9%),在整个岳阳市中,我市仅次于南区,强于其他县(市)区。
文化产业统计的目的就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构建科学的文化产业统计体系,为市委、市政府做大、做活、做强我市文化,提供详细而可靠的决策依据。然而,文化涉及面广,其产业更是包罗万象,此次统计工作中,笔者着重深入到了一些服务类型的文化单位,耳闻目睹了许多,也想到了许多,在此,单就服务类型的文化现状与发展,作一番浅显的思考。
文化是大众的,大众文化必须大众来办,反过来为大从服务,这就是我国文化发展的社会化(大众化)特色之路。近年里,临湘文化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之下,纵比,进步与发展是明显的,横比,仍还有一定的差距。那么,如何来做大、做强、做活文化呢?
一、做大文化,投入是基础
我市文化服务和经营单位主要集中在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一直以来,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建设和管理上投入不够,基础设施和设备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大致现状是:
1、文化馆。①按国家一级馆的规定,为大众开放的文化场地不少于2000㎡,而现在却借用的是局机关二楼一个仅500㎡的场地,活动开展难。②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上,我市有国家级1个,省级1个,岳阳市级1个,本市级18个,“嗡琴戏”、“天狮”、“铁牛破鉴”三大文化遗产需要大量的投入来保护,否则,就有失传的可能。
2、博物馆。①房子年久失修,屋面一些地方破裂、漏水;②库房没有按规定安装除湿器,部分文物已掉了色,改变了原状;③展示面积只有400㎡,无法开展展览活动,按规定要扩大2倍。
3、图书馆。①藏书量少(现只有13.6万册,标准要20万册),80%已陈旧,失去了流通的价值;②业务电脑配备不足,(现只有10台,标准30台),电子文献基本空缺。
4、花古戏剧团。灯光、音响均是上世纪产品,电脑灯一盏也没有,古装戏服均是20年前所置,现已破烂不堪。
5、广播电视。全市有6.88万农户仍使用的“村村通”设备,收视信号不稳定,存在安全播出隐患。
…………
仅管如此,临湘文化仍然是在困境中做大——摊子大,队伍大,名气也在大,文化馆、图书馆先后被国家定为“一级馆”,去年,“临湘花鼓戏”这一剧种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其他文化服务单位也都在朝省级、国家级目标而努力。为助其一臂之力,我们在投入上要做到两个方面的突出:
一方面是突出基础建设的均衡性。通过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文化资源的均衡配制,逐渐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文化差距。
另一方面是突出重点项目投入的紧迫性。对于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项目,在争取国家专项款的同时,要按规定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
二、做强文化,人才是关键
到2012年,除文广新局机关外,全市文化服务单位的总人数为520人,其中享受财政拨款的331人,自行创收的189人,在这些单位里,技术含量高,专业人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近些年里,因多种原因,致使人才流失严重,专业人才普遍奇缺。文化馆差编导、策划人才,图书馆差专业管理、计算机操作人才,花鼓戏剧团差作曲、编剧、导演和道具制作人才等等,要解变这一状况,就要拿出一套强有力的人才举措:
一是要下大气力培养人才。文化艺术的专业人才与其它人才不同点是它的本地特色,不是外地什么“家”和“师”替代得了的,需要本地培养。临湘花鼓戏演员已是青黄不接,如不加紧培养新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失传,象“天狮”、“嗡琴戏”、“铁牛破鉴”等遗产均是如此。
二是要以宏伟事业吸引人才。这就是大力发展战略性的新型文化产业,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为外地人才提供“英雄有用武之地”的空间和条件。
三是要用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全面改善人才的住房、保险和子女入学等生活配套条件,营造重才、惜才、留才的良好氛围。
三、做活文化,自强是出路
要做活文化,关键是要自已“强身健体”,在各个方面增强自己的实力,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众文化中,官方与官方,民间与官方,个人与团体避免不了竞争,谁办得好,谁就被人们喜闻乐见,谁有实力,谁就拥有市场。因此,一些文化单位要想走出“举步艰难” 的困境,就要在自强上多下些功夫。
一是要转变观念,少些依赖。直到如今,一些人仍抱着传统不放,总认为单位是官办的,房子坏了、设备旧了、活动难开展了,就要政府拨款,市场与民间争不赢了,就要求政去打击,否则,就得过且过,无动于衷。试想,私营为何能挤垮国营,个体能战胜集体?这里面就有一种观念,一种事业心的问题,谁把单位的事当成了自家的事来办,他就不会依赖,他就会想方设法办好的。
二是放下架子,多些学习。不少人一直认为自己是哪个专业毕业的,又是官方“正统”的文化人,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自己从事的是合法的,人家从事的是违法的,自己搞的是正规的,他人搞的是邪门的,结果是自己落后于他人,跟不上形势。要想占有市场,就要放下架子,深入民间,多拜能人为师,多向他人请教,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三是走进市场,下些功夫。这就是要将呆板的官方文化通过一系列的创意使其大众化、市场化和经济化。富食村通过文化创意开创出了“十三村”系列品牌,占领了全国大部分市场;旅游局挖掘本地资源实行文化创意,新增了155处景点,吸引了国内外的旅游者;民间的浮标协会正着手于文化创意,建产业园、申报浮标之乡、举办国际垂钓赛,可望年创外汇突破1亿美元……非文化单位都在文化创意谋发展,文化单位人怎么不去文化创意呢?文化人的创意头脑是有的,世上本无路,只有走,就自然有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