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2-12-12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2017年政务公开要点 > 预期引导 > 市县分析

华容县农民负担、农民增收问题的分析

编稿时间:2015-07-14 00:00   来源:华容县统计局  
根据 县委、县政府的安排 ,我 们对 华容县 农民负担及农民增收的问题”这个课题,进入全县部分 乡镇、村场 进行调查,同农户 面对面 交流 、发放问卷等方式开展调研工作,现将问题分析如下
    一、当前我县在惠农减负政策落实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由于乡村两级普遍对惠农减负工作思想认识的滑坡,一些地方去年的公开信没有按要求发放到户,致使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没有及时交给农民群众,乡镇也没有宣传相关政策,一些应发放的补贴项目农民仍不知晓,如棉花良种补贴按每亩15元直接打卡发放到户。调查中发现农户基本上不知晓这一政策,不利于农民自我维权。
    2、惠农补贴卡发放不全面。国家惠农补贴政策自2005年就按开始实行,且补贴项目逐年增多。为了全面落实好这一政策,我县在2009年就要求统一在邮政储蓄银行给每户开办一张补贴发放存折,存折必须交给农户,每项补贴按时足额计入农户的银行账户,不得克扣抵扣和以现金发放,但时间已过去 10 年,仍有个别地方的补贴存折没有发放给农户。
      3、克扣抵扣惠农资金。 年已下发的粮食补贴各乡镇基本按要求发放到位,但油菜和棉花良种补贴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一是直接克扣;二是以其它农资抵扣;三是作抵生产费用;四是补贴面积打折。
     4、粮食补贴项目不全面。一方面由于近年粮食价格平稳,补贴增加,各地都存在“旱改水”的现象,而我县对乡镇的粮食补贴面积基本是以一个常数进行发放,导致这部分新增种粮面积出现了漏补;另一方面我县地处湘北,粮食除主产水稻外,还有较大面积的小麦、玉米等辅助粮食作物, 虽然上级发放了较多的补贴 ,但农户存折上却很难看到这类补贴。据了解,小麦和玉米良种补贴项目很大程度是由主管部门“带帽”下发了,这部分面积不能享受良种补贴,农户对此有较大意见。
    5、部门服务不到位。我县所有惠农补贴均通过邮政储蓄银行打卡,每年都有多个补贴项目资金需进入账户,在农户没有及时领取的情况下,所有项目资金就汇总成一个叫“汇总压”的项目,不能体现每笔资金的名称和金额,群众对此颇具疑惑,一方面不清楚自己是否按标准享受了补贴,另一方面担心银行部门暗中收取服务费,同时还加大了监管部门加强监督的难度。
     6、农村“三乱”行为依然存在。如 部分 中小学乱收费问题;农民建房违规收费问题;计划生育乱罚款问题等在一些乡镇还仍然存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7、农村生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不规范。但凡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些村就按照乡镇政府的意图,随意实行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先行获取国家财政奖补,把“一事一议”演变成了获取国家奖补的“万金油”。个别村还在修建通村公路工程中,下达捐资指示,设定捐资时限,变成了集资行为,没有把好事真正做好,挫伤了群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二、当前促进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是在农村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都发生很大变化,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摆脱了长期供给不足的困境等条件下出现的。同时,也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1、农业的弱质性特点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农业是弱质产业,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既要承受自然灾害风险,又要承受市场和政策的风险。农民不能有限度的实现土地资源的流转和合理配置,普遍存在人多地少,人力资源浪费,而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停留在一种粗放式的掠夺性经营方式上,其效用在不断递减,严重地影响了农户收入的增长。
2、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限制了农民的增收。目前,我县大部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农业生产,近几年农产品市场供求的变化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走低,直接影响了部分农民收入增长。
3、农资价格上涨的幅度远远大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自2007年以来,包括农药、化肥、种子、农膜软盘等大宗农资的价格为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2008年较2007年更是一下平均提高25%。虽然国家的惠农补贴资金在逐年增加,但在农资价格上涨迅猛,而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不大的背景下,农民种田收入的绝对数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
    4、农民普遍缺乏科技意识,大部分农民还是用传统的方式生产,学农业技术和用农业技术的氛围不浓,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
     5 、农业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之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主要原因一是农村人口基数大,劳动力增长速度快,而农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二是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不强,农民从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不多。三是农村城镇化相对滞后,二三产业不成气候,农民很难得到除农业以外的经济收入。四是农村劳动力综合文化素质偏低,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可见农村人口虽然众多,但其从业渠道因自身素质较低而受到限制,难以转入二、三产业。
     三、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农民负担仍然存在,农民增收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体制的也有管理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一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尽管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但农民并没有得到足额的“反哺”。
      二是农村公益事业支出由农民分担的机制尚未有效转变。在新农村建设中,联组通户公路建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各项建设出现了新高潮。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国家财政有投入,但仍有相当部分资金缺口转嫁为农民和村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担。
      三是农民负担监控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免收农业税后,基层干部中普遍存在农民“零负担”的错误认识,不少人甚至认为农民进入“无税时代”,有些地方多年来形成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出现了松懈,对农民负担是“高压线”不能碰的意识有所淡化,一些地方发生涉及农民负担的问题时对相关责任人处理不到位,农民负担日常监管工作有削弱趋势。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关键在增加农民收入。要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从体制建设、机制约束、监督管理、法制保障等方面入手,逐步打破加重农民负担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建立健全“治隐性、促增收、减负担”的长效机制。
   一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走村入户体恤民情,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把党的惠农政策宣传到农村,落实到群众。
   二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将县级财政配套落到实处,减少或取消乡村和农民的配套资金和劳务,确保农村公益事业项目顺利进行,增强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是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可以适当将农业补贴向农业保险方面转移,大幅提高种植业方面的赔付比例,切实解决农民因灾返贫的突出问题。
    四是理顺农产品价格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农资产品的限价机制;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到主宗农产品保护价收购,防止将农民这一弱势群体推向有物无价、有价无市的困境。
五是严格落实惠农减负责任追究制度,严厉惩治违反惠农减负政策的人和事,杜绝一切与民争利,侵害农民权益的行为。
    六是加快农民负担监管立法进程,建立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