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2-12-12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2017年政务公开要点 > 预期引导 > 市县分析

华容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编稿时间:2015-03-13 00:00   来源:华容县统计局  
华容北椅长江、南频洞庭,面积1606平方公里,人口71.49万,属湖区农业大县,是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近年来,华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积极探索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走出了一条富有湖区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该县于 2009 年全面启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新型城镇化建设得到协调推进。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7平方公里,比2000年扩大将近1倍;人口达17万,全县城镇化率达44.3%。
1、坚持规划引领,城市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发展先导引领城市建设,不断提高规划管理质量和水平。 一是积极开展县城控详规划编制和修详规划编制工作。 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聘请中南大学、湖南农大等专业设计单位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工业园发展规划、公共交通规划、城市绿化规划、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等12个规划的编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规划体系,县城详规覆盖率100%,控制性详规达15平方公里。到2020年,县城将达到20平方公里20万人口规模。 二是打造特色城镇。 坚持以区位为导向,以资源秉赋和人口分布为基础,加快交通干线沿线、县际边界集镇和省际边远乡村发展,重点发展各种特色小镇,提高城镇化总体水平。先后完成了6个乡镇45个村庄的总体规划编制任务,成功申报1个全国重点镇,1个省级特色镇,1个省级示范镇,2个市级中心镇。东山和注滋口两个乡镇集镇人口达到2万人。
2、坚持项目带动,城市发展规模逐步扩大。 大力实施项目兴城战略,提升城市发展规模,统筹城乡发展。 一是加快拓城,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相结合、彰显特色与提升功能相结合,整体推进县城北移南扩东连片,做大城市规模。北移,大力推进马鞍山新区开发建设,完成华容大道西路等“五纵七横”11.35公里城市道路建设,建成区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南扩,重点推进田家湖生态新区开发。第一期开发7.8平方公里已完成人民南路、华鲇路二期建设,进一步打开了华容南大门;启动了田家湖大道、杏花村西路、退渔还湖工程等重点项目。东连片,完成了二桥东路拓宽升级,启动了石伏精品纺织小区建设,实现了中心城区与工业园区有效连接。 二是加速提质,完善县城配套功能。 近年累计投入20余亿元,实施了“两湖一河”建设、沿河北路城市综合体、休闲广场、主街提质升级和管网改造,累计硬化小街小巷9万平方米,疏洗改造下水道3万余米,新建人民广场、沱江广场、华容河广场等群众性休闲健身场所13处,新建住宅小区21个、300多万平方米。
3、坚持产业驱动,城市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引导产业集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是大力实施沿江开放开发。 抢抓“一区一带”战略机遇,重点谋划和推进沿江综合开发,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神华国华电厂项目取得国家能源局“路条”,常岳九铁路列入国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这些大项目的落户和建设,将带动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链,促进产业大升级、大转型,经济总量大增长。也直接为周边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大力发展新兴工业。 以“一区三园”(即湖南省华容工业集中区三封工业园、洪山头工业园及其电子电源工业小区、石伏纺织工业园)产业发展为重点,积极引进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群发展,初步形成了 生态纺织、医药卫材、电子电源、新型建材、食品饮料等五大产业 ,工业集中区成为全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 三是着力壮大现代农业。 粮食总产约80万吨,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土地向规模大户集中。 四是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打造 湘鄂边区域物流消费中心 为目标,重点实施了华都国际家居市场、湘北农机大市场、正诚二手商品交易市场、汽车文化产业园、泰和五星级酒店及沃尔玛购物广场、综合物流园等三产业项目,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4、坚持基础拉动,城市发展功能更加完善。 加大交通、住房、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一是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岳常、荆岳两条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已形成县城至岳阳、南县、石首“半小时交通圈”;蒙华铁路、塔市驿港口加快推进,水、公、铁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形成。全县已建成公路总里程2237公里,所有乡镇和  %以上的行政村通过水泥路。 是水利设施明显改善。 投入资金近5亿元,完成小农水基础设施建设工程1018处,移动土石方620万方,长江干堤、团福闸、团东大堤等整险项目全部竣工。投资4.74亿元,实施了长江引水工程,目前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即将正式通水,将有效解决城区 13万 人口的安全用水问题。 是电力供应有效保障。 完成110千伏官山变电站、35千伏范家岭变电站改扩建和52个行政村、12个城区公变台区改造,供电保障进一步提高。
5、坚持服务促动,城市发展品味有效提升。 一是创新城市管理,提高市民文明素养。 建立了清扫保洁、渣土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和城市管理“打桩定位”工作模式,积极开展门前六包、专项整治、严管重罚百日行动、社区示范创建,引导市民像爱护自家客厅一样爱护城市,市明文明素质大幅提升,市容市貌焕然一新。二 是扎实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绿化造林、环保专项整治三年攻坚行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完成垃圾池建设10万余口,配备保洁员1377名,做到了设施、人员、制度“三到位”, 基本实现公共区域常态保洁。三年绿化行动共造林8.9万亩,栽植各类苗木800多万株,新建、改建绿地23万平方米,城区街道绿化、单位庭院绿化和拆墙透绿,乡镇集镇、主干道路及村庄绿化全面推进。环保专项整治基本完成饮用水源、30家蔬菜加工企业、64家畜禽养殖业初级治理,关停17家“五小企业”,城乡人居环境、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 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华容所处的洞庭湖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看,城镇化进程仍显滞后,城镇化质量与县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
1、思想不够解放 一方面, 原动力不足。部分 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缺乏自主建设意识, 对城乡一体化建设 不支持、不参与、不配合 “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另一方面,推动力不足 乡镇及部门工作缺乏主动性 以致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力度不大、工作不细、效果不佳。
   2 规划 缺乏刚性。 尽管制定了较为完备的规划体系,但 规划执行缺乏严肃性 规划管理力量薄弱,规划违法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城郊结合部、城市近期发展区域成了违法建设情况高发区,规划实施受到很大干扰。
3 、资金制约严重。 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道重要瓶颈。 在统筹城乡发展实践中,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大环境还没有形成。当前,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县乡 政府财力 有限 引进社会资本不足, 农民自身投入少 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难。受资金瓶颈制约,城乡规划、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五个一体化”的推进任重道远。
    4、机制不够顺畅 当前,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乡分割”矛盾仍未根本消除,成为当前发展方式转型难以根治的顽疾。 农村 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普遍不活,土地产权制度不清晰,土地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成为 延缓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掣肘。
  5 政策 不够完善 目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政策还不完善、不配套,突出表现为:一是用地难度大。建设用地指标少是各地反映最多也最为集中的共性问题。现行土地政策对农村建设用地保护更加严格,建设用地供应少、土地审批时间长、用地性质变更难,致使工业园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受到影响。二是融资渠道窄。中小企业贷款 较为困难 ,尤其是小企业注册资本和信用等级不够,受授信条件的限制,经常被银行拒之门外。一大批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难以扩大生产、新上项目和进行技术改造,不利企业做大做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三是户籍改革滞后。将农民转化为市民,不仅涉及到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及从二元户籍衍生的各项福利问题,还涉及到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以及农村宅基地的置换等问题。虽然现行户籍制度有一些调整,但门槛高、数量小,与农民的期望相差很远,与推进城镇化的要求不相符合 ,特别是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三、发展对策
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 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湖南将按照地级市、县市、建制镇3个层面开展一批试点,将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支持。特别是华容地处“一区一带”,通江达海的大交通格局正逐步形成, 必将对城镇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建议加强  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城镇规划体系。 加快城镇化发展必须要高度重视、精心编制、严格执行规划,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来规范和推动城镇建设。要准确定位。按照到2020年,县城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的总体规划目标,结合华容地理区位、经济水平、资源禀赋、历史文化,把县城发展定位为生态环境优、湖乡特色明、文化品位高、聚集功能强、宜业宜居的湖滨生态文明县城。 要科学编制规划。 抓紧推进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进一步优化城镇规划布局,实现城镇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无缝对接,形成“城市向农村延伸,农村向城市集聚”的新格局。 要强化规划刚性。 强化规划实施全过程监管,严格实行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 坚持不符合城镇规划的项目不得批准立项,未编制控制性详规的地块不得出让、转让和开发建设,任何建设项目都不能突破规划控制范围。 要加大禁拆治违力度。 坚持属地管理,加强法律政策宣传,加大巡查密度,严格推行“县协调、镇负责、局配合”的三位一体执法模式,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建设,坚决做到运料就截、下脚就挖、砌墙就拆、露头就打。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根本,要统筹推进,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加快实施“两湖一河”建设、城区道路升级改造、小街小巷硬化亮化以及下水道改造、公厕旱改水、污水和垃圾治理等配套建设,有效提升城市品味 要完善交通网络。 依托高速、铁路和长江航道,着力构建华容与岳阳、益阳、常德三个核心城市的连接通道,打造陆运、水运交通次中心。积极推进县道、乡道和农村连组连户路网建设,加快解决农民进城出行难和出行安全问题。 要深化城市管理。 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部门职能职责,推行城市管理“打桩定位”, 积极开展门前六包、文明劝导、严管重罚行动,强力推进市政、交通、卫生、市场秩序专项治理,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要美化生态环境。 持之以恒地开展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城乡绿化提质升级改造、环保专项整治等活动,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水乡,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3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华容县优化城镇产业空间布局,就是要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中心城区以服务业为主、工业园以新型工业为主、农村以现代农业为主的新型产业格局。 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 绿色、 安全的现代农业,大力推进休闲 观光 农庄 建设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 巩固提升华容全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和作用。 要积极发展新兴工业。 依托沿江开放开发,建设沿江绿化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核电、火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强力推进神华国华岳阳电厂、华容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小墨山核电厂、汽车电源小区等能源项目;依托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推进医药卫材、机械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要加快发展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 积极引进社会资本,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 ,重点推进湘鄂边区域物流消费中心建设,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格局。
4 、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模式。 在全力争取国家政策资金、银行贷款的同时,重点加快建设投融资模式的创新。 要在经营城镇资产上突破。 城镇蕴藏着巨大的有形、无形资产和财富,要加快资产清理归集,加强资产经营管理。做好城镇土地资产经营,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优化增量资产,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创造条件鼓励和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经营城镇基础设施,实现城镇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服务运营的市场化;盘活存量资产,城镇基础设施资产只要国家法律法规允许,均可通过产权出让、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进行资产运营,实现存量资产的保值、增值;做好城镇无形资产经营,对城镇的开发权、冠名权、广告权、特许经营权等实行公开招标拍卖,充分发挥城镇无形资产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要在创新城建项目融资机制上突破。 项目融资是一种比较特定的融资方式,主要依靠项目自身的未来现金流量和收益为担保条件而进行融资,以项目公司的资产作为贷款安全的保障。要积极借鉴采用BT(建设—转让)、BOT(建设—运营—转让)、TOT(转让—运营—转让)和PPP(政府项目与民间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强城建项目的融资创新。
5 、提升城镇软实力。 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既要加快城镇规模的外延扩展,更要注重城镇软实力的提升。 要优化公共服务。 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力度 推进公共医疗卫生资源 农村倾斜 健全城乡教育资源统筹机制 增加对农村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提高教育投入使用效率。 要注重城镇文化建设。 全面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建设一批市民文化消费、娱乐休闲、体育健身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同时,重点建设一批能够传承华容文化、体现华容特色、代表华容形象的文化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 要注重市民素质教育。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让市民在亲身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要通过学习培训、媒体引导、文化熏陶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引导市民树立文明道德新风尚。
6、加快省际边界镇发展。 华容县有6个乡镇与湖北石首市、监利县毗邻。省际边界发展,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作用巨大。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用地扶持,加大对边界地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边界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等,打造一批产业支撑有力、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人居环境良好的示范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