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2-12-12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2017年政务公开要点 > 预期引导 > 市县分析

华容县一季度生猪生产情况调查及对策分析

编稿时间:2014-05-05 00:00   来源:华容县统计局  

一季度,我县生猪存栏45万头,同比减少2.2%,出栏生猪26万头,同比增加4%3月末,根据全县20个抽样调查样本小区价格情况统计,我县生猪价格为11/公斤,比去年同期生猪价格13/公斤下降15.4%,比上季度末生猪价格16.2/公斤环比下降47.2%。猪肉价格为17/公斤,比去年同期猪肉价格26/公斤下降34.6%,环比下降29.2%,仔猪价格同比下降18.4%。生猪生产形势令人堪忧。

一.生猪生产回落的原因

1、生猪价格下跌,亏损严重。

近几年,生猪价格起伏频繁,生猪行情三年一波动,“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 2011年生猪出栏平均价格16.9/公斤,超过猪粮比价盈亏均衡线,是养殖户生猪养殖“黄金年”;2012年生猪出栏平均价格14.2/公斤,与猪粮比价盈亏均衡线吻合,生猪养殖户盈亏基本持平;2013年生猪出栏平均价格13.76/公斤,低于猪粮比价盈亏均衡线(猪粮比5.8:1),生猪养殖户大都亏损。20141月以来,生猪价格持续下滑,目前已降至11/公斤左右,生猪养殖户亏损严重。

生猪构成成本包括饲料、人工工资、兽药疫苗、水电费等。近几年,饲料价格持续上扬,现在玉米市场价格为2.4/公斤,与2010年相比增幅26.3%;豆粕市场价格为4.5/公斤,与2010年相比上增幅20.4%。其次,人工工资逐年上涨,2010年人工工资为18000元左右,至2013年人工工资达到24000元,增幅33%,加上兽药疫苗、水电费等因素的影响,养猪成本增大,养殖利润空间缩小。据测算,当前出栏100公斤左右的肥猪,扣除成本和费用等,每头亏损400元左右。

2、融资成本上升。

生猪规模养殖场大部分土地都是租用形式,不是出让土地,栏舍及配套设施无法进行产权登记,导致没有资产可抵押,加之生猪养殖风险较大,银行部门不愿贷款,养殖资金只能通过民间借贷解决,部分利息达到月息3%以上,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同时也导致一定的金融风险。2013年我县就有一家生猪规模养殖场涉及民间高息借货负债700余万元。

3、疾病疫病等因素影响。

生猪疾病疫病也是影响规模养殖场亏损的因素之一,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管理上的疏忽,加上疫苗科研跟不上疫病变化,疫病发生加重了养殖场的负荷。

二、建议及措施

俗话说:“肉贵伤民,猪贱伤农”,为保持生猪价格合理水平,保护生产者的利益,主要措施还需从宣传引导,政策落实,生产管理等方面入手。

1、做好宣传引导。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及时发布生猪生产行情,提供准确市场信息。加强信息引导,使养殖场(户)准确把握市场动态,稳定养殖户信心。

2、积极落实生猪产业发展政策。生猪产业是畜牧业中波动较大的产业,在遭遇低谷时特别需要各级给予以大力扶持。政府要出台相应政策,继续加大生猪规模场扶持力度,适时启动国家收储政策和适当减少进口。合理控制猪价,根据养殖成本制定相关的联动机制,从而确保养猪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提高生产性能。养猪的料肉比和母猪产仔数等指标还没达到先进水平,要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品种改良优化和提高饲料营养水平提高生产能力,通过良种补贴项目优化能繁母猪的生产能力等措施提高养殖效益。

4、提高疫病防控能力。近几年,生猪疫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养殖风险也越来越大,疫病频发成为困扰养猪发展的一大难题,吞噬着养殖利润,加大生猪卫生防疫也越来越重要,因而对生猪免疫疫苗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积极研发高质量疫苗,做到疫情防治“三到位”,即:防治疫苗到位,防治人员到位,防治效果到位。在确保疫苗质量的同时,也要保证疫苗供应。要通过猪舍标准化改造、标准化饲养、标准化防疫,才能减少疫病的发生,降低饲养成本,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综合能力。

5、加强技术培训。针对目前有很多工商资本进入生猪养殖行业的特点,政府和畜牧部门要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养殖者和管理者的业务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养殖效益。

6、解决生猪养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生猪养殖场因土地都是租用形式,不是出让土地,栏舍及配套设施无法进行产权登记,导致没有资产可低押,加之生猪养殖风险较大,所以银信部门都不愿意放贷。养殖场(户)大都只能通过民间融资解决资金问题,也导致了一定的金融风险。建议国家出台养殖贷款政策,扶持规模养殖的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