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2-12-12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2017年政务公开要点 > 预期引导 > 市县分析

华容县与九江县经济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编稿时间:2015-10-27 00:00   来源:华容县统计局  

 

华容县与九江县同为长江沿岸中部地区的县级城市,分别毗邻洞庭、鄱阳两大淡水湖,在自然地理、人文风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有较高的相似度。对两地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对研究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概况,提出针对性策略,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一、自然要素高度相似

华容县隶属于湖南省岳阳市,位于湖南北陲,北倚长江,南滨洞庭,总面积为1591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总人口72.24万人,人口密度454/平方公里,属人口密集区。

九江县隶属江西省九江市,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庐山西麓,总面积873平方公里,比华容县少718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总人口29.84万人,人口密度342/平方公里,也属人口密集区,但人口密度低于华容,人口总量只占华容的五分之二,华容县土地面积和人口规模约为九江县的两倍,更具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

二、经济状况比较

1、华容各项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俱落后于九江县

2014年,九江县GDP增速为10.4%,华容县GDP增速9.0%,低于九江县1.4个百分点;九江县人均GDP增速为12%,华容县人均GDP增速为10.1%,落后1.9个百分点;九江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2%,华容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1.7%,落后0.9个百分点;九江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13.4%,华容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12.7%,落后0.7个百分点,九江县经济发展速度领先,而且呈扩大差距的态势。

2、九江县经济发展质量优于华容县

1)产业结构更优。九江县三次产业结构为13.2:59.5:27.3,华容县三次产业结构为20.6:50.3:29.1,两县结构都属“二三一结构,但从二三产业占GDP比重来看,九江县和华容县分别为86.8%79.4%,九江县二三产业占GDP比重领先7.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优于华容县。

2)投资效益更好。九江县和华容县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增长速度分别99.03亿元、增长21.6%224.3亿元,增长23.7%。华容县增速虽然领先2.1个百分点,但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对GDP的弹性系数来看,九江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每增长2.1%,拉动GDP增长1%;华容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每增长3.8%,拉动GDP增长1%。可见九江县投资效益优于华容县。

3、九江县经济对外开放水平远超华容县

2014年九江县进出口总额为22380万美元,增长10.8%,人均进出口总额750美元;华容县2014年进出口总额2217万美元,同比下降6.8%,人均进出口额30.7美元,总量不及九江县十分之一,增长速度落后17.6个百分点,人均数仅有九江县的二十五分之一,可见华容县经济对外开放水平远落后于九江县。

4、九江县财政调控能力强于华容县

2014年数据显示,九江县与华容县的财政总收入相差较大,华容县的行政面积与常住人口均双倍于九江县,但财政总收入不及九江县的二分之一。九江县14.8亿元,增长18.7%,占GDP比重16.3%,其中税收12.3万元,占财政总收入比重82.9%;华容县财政总收入7.29亿元,增速8.01%,落后10个百分点,占GDP比重2.8%,为九江的六分之一;税收4.03万元,占财政总收入比重55.2%,各项指标均远落后于九江县。

5、九江县民生环境更佳。

1)医疗卫生条件。2014年,九江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43个,医疗床位860张,平均每4.79万人拥有1个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床位2.9张;华容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48个,医疗卫生床位1540张,平均每8.97万人拥有1个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床位2.1张,医疗卫生条件不及九江县。

2)华容县城乡二元化结构矛盾更为突出。

2014年华容县城镇化率为42.5%,九江县城镇化率为44.12%。两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九江41497元、华容3325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九江县23868元,华容县20825元,以上指标无论总量增量,华容县都显著落后于九江县。

三、比较的结论和建议

虽然自然要素和地理区位相似,但两县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从发展态势来看,两县差距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九江县经济要素优于华容,也显示出华容县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对投资过度依赖、经济效益不高等一系列矛盾,但未来华容在城镇化发展方向有更大潜力,理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劳动生产力,调结构,改民生,促发展。

一是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大众创业万种创新的方针政策,促进产业提质扩规升级;二是要加大对外开放水平。抓住机遇,积极对接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三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加快建立完备的社会事业发展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城镇化发展,改变粗放型城镇化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