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 统计公报

华容县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编稿时间:2025-04-02 11:15   来源:华容县统计局  

  华容县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1]

  华容县统计局

  2025年3月

  2024年是我县聚力攻坚“五年骨架”任务,坚定不移向现代工业强县转型的重要一年。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积极应对、直面挑战、克难奋进,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发展成绩。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416.7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3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139.4亿元,下降10.3%;第三产业增加值176.0亿元,增长5.7%。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6790元,比上年下降0.4%。

  三次产业结构为24.3:33.5:42.2。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3.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0%,下降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8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二季度增长2.0%,三季度下降2.3%,四季度增长0.5%。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54.2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14万人,乡村人口24.08万人,城镇化率55.59%,比上年末提高0.97个百分点。男性人口27.7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1.25%;女性人口26.43万人,人口比重为48.7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15,比上年末提高0.4。0-15岁(含不满16周岁)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6.43%,16-59岁(含不满60周岁)人口比重为61.32%,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22.24%。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7.5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农业产值98.2亿元,增长2.3%;林业产值1.8亿元,增长8.9%;牧业产值25.3亿元,下降1.3%;渔业产值51.0亿元,增长6.0%;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1.2亿元,增长7.8%。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0.2千公顷,相比上年持平。其中,早稻种植面积30.83千公顷,下降0.13%;夏粮种植面积1.54千公顷,下降2.5%;秋粮种植面积57.83千公顷,增长0.14%;中稻种植面积20.83千公顷,下降0.29%;晚稻种植面积32.14千公顷,增长0.82%;大豆种植面积0.8千公顷,相比上年持平;玉米种植面积3.51千公顷,下降4.1%。油料种植面积41.9千公顷,增长2.2%。棉花种植面积6.3千公顷,下降1.6%。糖料种植面积0.2千公顷,增长4.8%。中草药材种植面积0.5千公顷,下降0.1%。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20.8千公顷,增长9.1%。瓜果类种植面积1.8千公顷,下降0.4%。

  全年粮食产量55.55万吨,比上年减少0.15万吨,减产0.27%。其中,早稻产量18.21万吨,减产2.5%;夏粮产量0.49万吨,减产2.0%;秋粮产量36.85万吨,增产0.9%;中稻产量15.86万吨,减产0.2%;晚稻产量18.79万吨,增产2.1%;大豆产量0.18万吨,增产3.8%;玉米产量1.85万吨,减产1.2%。油料产量7.22万吨,减产2.5%。棉花产量0.89万吨,增产2.5%。糖料产量1.08万吨,增产5.2%。中草药材产量0.14万吨,增产2.4%。蔬菜及食用菌产量73.71万吨,增产8.2%。瓜果类产量5.28万吨,增产0.1%。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 5.11万吨,比上年增长1.4%。其中,猪肉产量3.93万吨,下降1.0%;牛肉产量0.18万吨,下降5.3%;羊肉产量0.05万吨,下降16.7%;禽肉产量0.95万吨,增长15.9%。禽蛋产量1.25万吨,下降4.6%。年末生猪存栏28.19万头,下降13.4%;生猪出栏51.9万头,下降4.0%。

  全年水产品产量16.37万吨,比上年增长3.0%。其中淡水产品养殖产量16.37万吨。淡水养殖面积16.8千公顷,与上年持平。

  全年苗木产量54万株,比上年下降10.0%。

  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2160公顷。开工各类水利工程700处,投入资金9.6亿元,完成水利工程土石方204.64万立方米。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9.2万千瓦,比上年下降0.4%。机耕面积132.4千公顷,机播面积50.7千公顷,机电灌溉面积76.8千公顷,机收面积124.4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25.1亿元,比上年下降10.9%。规模以上工业[5]增加值下降13.8%。年末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2家,其中,本年新增1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下降30.5%,实现利润总额28.87亿元,增长36.9%。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0.66亿元,增长75.5%;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26.08亿元,增长36.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0.36亿元,下降19.2%;私营企业实现利润22.56亿元,增长24.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居前五位的大类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0%;纺织业5.04亿元,增长32.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3.53亿元,增长319.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69亿元,增长39.0%;医药制造业1.52亿元,增长30.7%。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4.3亿元,比上年下降3.9%。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9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1.15亿元,增长9.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5.3万平方米,下降21.8%。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3.3亿元,比上年增长5.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3.1亿元,增长15.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4亿元,增长5.9%;金融业增加值14.3亿元,增长5.4%;房地产业增加值14.3亿元,下降11.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2.5亿元,增长1.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17.5亿元,增长7%;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4.8亿元,增长17.6%。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7.7%,利润总额增长32.6%。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60.39万吨,比上年增长29.6%。货物周转量21772.1万吨公里,增长22.5%。客运量461.5万人,增长32.5%。旅客周转量58600.2万人公里,增长72.01%。

  年末全县公路线路里程2726.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8.73公里。汽车客运站2个,民用营业性客车233辆。年末公交车路数8路。公共汽车营运车辆72辆,增长20.0%。出租汽车200辆。民用轿车保有量6.9万辆。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0.97亿元,比上年下降4.7%。电信业务总收入3.22亿元,增长11.0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4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9.55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19.35万户。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31.0%。其中,民间投资[6]下降31.0%,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5.7%。产业投资下降29.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7.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下降38.2%,非国有投资下降29.0%。分投资方向看,民生工程投资下降44.3%,生态环境投资增长42.2%,基础设施投资[7]下降16.5 %,工业技改投资增长5.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下降39.0%。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63.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3%,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9.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4.5%,提高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1.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4.2%,下降0.2个百分点。

  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9.2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住宅投资额7.8亿元,增长7.3%。商品房销售面积13.5万平方米,下降49.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2.6万平方米,下降51.6%。商品房销售额5.3亿元,下降49.7%。其中住宅销售额4.8亿元,下降52.9%。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1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1万平方米,增长51.9%。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36亿元,比上年增长4.5%。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9.34亿元,增长4.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2.02亿元,增长4.9%。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152.03亿元,增长4.4%;餐饮收入19.33亿元,增长5.1%。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3.1%,饮料类增长18.0%,烟酒类增长12.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4.7%,日用品类增长15.2%,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3.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2.3%,中西药品类增长7.8%,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9.9%,通讯器材类其中智能手机下降8.8%,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4.8%,汽车类增长32.3%,棉麻类下降20.3%。

  七、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8]39406万元,比上年下降19.3%。其中,出口34051万元,下降28.7%;进口5355万元,增长399.5%。进出口顺差28696万元,下降38.6%。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4.5亿元,比上年增长42.6%。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10.0亿元,增长20.7%。其中,税收收入6.7亿元,增长9.3%;非税收入3.3亿元,增长53.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7.4亿元,增长4.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1亿元,增长1.9%;教育支出8.5亿元,增长1.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3亿元,增长1.8%;卫生健康支出2.8亿元,下降57.8%;城乡社区支出1.3亿元,下降43.2%;农林水支出13.0亿元,增长34.2%。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50.8亿元,比年初增加66.0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2%。其中,境内住户存款余额360.9亿元,增加38.6亿元,增长12.0%。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82.3亿元,增加23.5亿元,增长9.1%。

  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0]5.1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寿险保费收入2.5亿元,下降6.5%;财产险保费收入2.6亿元,增长14.3%。原保险赔付支出3.5亿元,增长66.6%。其中,寿险赔付支出0.7亿元,增长27.6%;财产险赔付支出2.8亿元,增长79.6%。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88元,比上年增长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780元,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96元,增长5.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38,比上年缩小0.02。


  全年全县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569元,比上年增长4.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321元,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903元,增长4.5%。全县居民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28.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32.9%,农村为24.5%。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34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4%,比上年末提高0.05个百分点。失业人员再就业4148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765人。

  年末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1.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0万人。其中,在职职工6.5万人,离退休人员5.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4.9万人,比上年下降7.0%。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1.8万人,下降7.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1万人,增长2.0%。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4万人,其中领取失业保险金职工人数994人。

  年末全县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16个,床位1959张,收养救助1588人。其中,养老服务机构15个,床位1909张,收养救助1553人;救助管理机构1个,床位50张,收养救助35人。年末共有不提供住宿的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224个。

  年末全县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低保人数5559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700元,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经费2796.6万元。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低保人数20015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年5400元,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经费6406万元。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3所。其中,学前教育73所,小学37所,初中26所,高中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6.6万人。其中,学前教育在校学生0.9万人,小学在校学生2.9万人,初中在校学生1.5万人,高中在校学生0.8万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0.02万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0.4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升学率98.3%。教职工人数5110人。其中,学前教育教职工1132人,小学教职工1293人,初中教职工1679人,高中教职工758人,特殊教育教职工31人,职业高中教职工217人。

  全年全县组织实施县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4项。承担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项。登记科技成果11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3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27件,比上年增长68.8%。其中,工矿企业授权26件,机关团体授权1件。共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5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0.62%,比上年下降2.44个百分点。

  年末全县有检验检测机构1个,其中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法定计量检定机构1个。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255批次。工业产品定期抽查合格率99.22%。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县共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1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群众艺术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总量20.55万册。剧场、影剧院1个,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867场。博物馆1座,文物藏品1237件,全年参观人数24.4万人次。广播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2.3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

  全年接待游客8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9.0%。旅游总收入88.69亿元,增长71.0%。年末共有旅行社1家,全年组团旅游2.9万人次,其中组团国内旅游2.8万人次。

  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71个。其中,医院11个,乡镇卫生院22个,妇幼保健院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3个,村卫生室386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3850张。卫生技术人员399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893人,注册护士1608人,药师128人,技师194人。全年总诊疗人数306.4万人次。其中,门诊267.9万人次,急诊13.9万人次。观察室留观病例1.1万例。参与健康检查19.1万人次。住院治疗10.7万人次。病床使用率68.95%。

  全年全县查螺面积9475万平方米,查螺乡镇数11个,查螺村数65个。查出有螺面积8129.8万平方米,查出有螺乡镇3个,查出有螺村数16个。药物灭螺2031万平方米。其中,垸内药物灭螺223万平方米,灭蚴665万平方米。检查血吸虫病人数15.2万人,当年查出病人0人,实有病人525人,治疗病人357人。血吸虫病化疗人数1.3万人。

  年末全县共有体育场地1812个。其中,体育馆8座,运动场980个,游泳池5个,各种训练房55个。共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5项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38.1万人。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县共有12个镇、2个乡,居委会48个,村委会155个。土地总面积1590.9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面积543.22公顷,绿化覆盖率33.95%,公园2个。城镇污水处理率99.6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全县已发现矿种30种,探明资源储量矿种4种。其中,非金属矿种2种,水气矿种1种。

  全年水资源总量54240万立方米。总用水量42179.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7%。水库59座,水库总库容6742.4万立方米。年末水库蓄水总量3320.6万立方米,增长334.4%。全社会用电量12.2亿千瓦时,增长7.8%。其中,工业用电量4.0亿千瓦时,增长13.4%。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66.8公顷,比上年下降26.6%。湿地保护率75.65%。自然保护区3个,保护区面积10228公顷。

  全年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91.8%,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达到或优于III类标准的水质断面比例为87.5%,达到IV类标准的水质断面比例为100%。

  全年降水总量1205毫米,比上年增长27.2%。日照时数1635.4小时。年平均气温18.7℃,比上年上升0.3℃。

  全年发生各类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5起,比上年增长25.0%。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5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12人。发生道路交通事故7848起,比上年增长12.7%。其中,死亡人数44人,下降2.2%。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0.028人,下降3.4%。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及全部工业增加值等相关指标的绝对数进行了修订。                                             

  [4]常住人口是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的人口。按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规定,主要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6]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调查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调查单位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

  [7]基础设施投资包括交通运输、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

  [8]根据有关规定,对外贸易采用人民币计价。

  [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相关财政指标为2024年执行数。

  [10]原保险保费收入是指保险企业确认的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县财政局;造林、森林覆盖率、苗木产量、自然保护区数据来自县林业局;水产品、农业机械相关数据来自农业农村局;进出口数据来自商务局;客货运输量、周转量、公路里程、客运车辆数据来自县交通局;民用汽车保有量、道路交通事故数据来自县交警大队;电信业务量、移动电话用户数、固定电话用户数、互联网宽带用户数来自县工信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县邮政公司;存贷款数据来自金融事务中心;保险数据来自县金融监管局;教育、体育数据来自县教体局;科技数据来自县科技局;质量检测、专利数据来自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旅游、艺术表演团体、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图书数据来自县文旅广电局;广播、电视数据来自县融媒体中心;卫生、血防数据来自县卫健局;城镇新增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县医保局;城乡低保、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数据来自县民政局;空气和地表水质量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华容分局;水利数据来自县水利局;全社会用电数据来自县供电公司;土地面积、矿种数据来自县自然资源局;绿化面积、绿化覆盖率、公园、环卫数据来自县城管局;城镇污水处理率数据来自县住建局;日照、气温和年降水量数据来自县气象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县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