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3-01-09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2017年政务公开要点 > 预期引导 > 决策咨询

依托两型社会滨湖示范区建设打造县域经济绿色生态品牌(2011第6期)

编稿时间:2011-10-31 00:00   来源:综研室  

  我市县域由六县一区组成,包括岳阳县、华容县、湘阴县、平江县、汨罗市、临湘市、屈原管理区。2009年,县域人口442.57万人,占全市人口80.7%;土地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90.5%。汨罗市、华容县、岳阳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强县阵营,临湘市、湘阴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行列。

  一、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06至2010年,县域GDP由388.69亿元增长到903.21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由53.0%增加到58.7%,除屈原管理区外,六县市GDP总量均超过百亿大关;财政总收入由15.07亿元增长到33.53亿元,年均增长22.1%。2009年,县域人均GDP达到22093元,人均财政收入达到820元。

  (二)经济结构持续调优

  2006年至2010年,县域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由29.9:39.4:30.8调整为20.7:51.2:28.1。

  1、一产业结构:2006年,县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15.09亿元,结构比为46.6:2.8:36.9:13.7;2010年县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到280.82亿元,结构比调整为46.4:3.0:34.9:15.7。

  2、二产业结构:2006至2010年县域经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由43.6%增加到55.5%。2006年,县域经济规模工业增加值为107.28亿元,占全市比重为36.6%。2010年,县域经济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403.90亿元,年均增长39.3%,占全市比重达到53.7%。

  产业集聚程度提高。目前县域已有省级工业园区四个,市级工业园区三个, 2010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68.00亿元,比2006年增加148.16亿元。汨罗循环经济工业园被列为全国首批“城市矿产” 示范基地。

  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县域已经形成了食品、纺织、机械制造、矿石建材、有色及循环、电子及光伏等六大产业集群,在全市占比分别为:65.0%,73.0%,55.9%,84.0%,98.1%,70.8%。

  3、三产业结构:2006至2010年,县域经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由48.2%增加到51.8%。

  2010年,县域公路线路里程达到1.33万公里,群众出行更加便捷。邮电业务总收入由9.58亿元增加到15.14亿元;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由74.09万户增加到166.91万户。

  2006年至2010年,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03.83亿元增加到222.11亿元,占全市比重由42.2%增加到43.8%。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销售额由8.75亿元增加到25.3亿元,年均增长30.4%。

  县域旅游资源经过不断整合、挖掘、推广,形成了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平江县形成了以平江起义纪念馆、幕阜山国家森林公园、山谷漂流为主打的红色旅游和生态休闲游;岳阳县形成了以张谷英、相思山为代表,环铁山库区民俗体验观光游;汨罗形成了以屈子祠、任弼时纪念馆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区;湘阴县唱响左宗棠故居品牌,依托长株潭后花园优势,形成了以农家乐为特点的乡村体验游;临湘市构建了以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瑶族故居遗址、银色沙滩和6901工程为特色的生态民俗旅游文化。

  (三)投资需求继续扩大

  2006年至2010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38.48亿元增加到557.48亿元,年均增长41.6%,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57.9%增长到71.3%。

  2010年县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43.99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61.7%。

  2010年县域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345个,投资额222.06亿元,大项目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39.8%。

  2010年县域非公投资401.3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2.0%。

  县域房地产投资由2006年的4.3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2.61亿元,年均增长65.2%。

  (四)经济效益快速提升

  县域一般预算收入由2006年的10.9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03亿元,年均增长16.4%,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比重由37.9%提高到38.6%。

  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6年的549家增加到2010年的943家,2010年实现利税总额54.45亿元,年均增长37.5%,实现利润总额23.93亿元,年均增长42.8%

  (五)民生质量显著改善

  2010年,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880元,比2009年增长13.0%,超过全市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六县市除平江县和临湘市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六)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0年县域中岳阳县、华容县、湘阴县、平江县、汨罗市、临湘市、屈原管理区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分别为12.6%、12.4%、11.7%、9.4%、11.1%、7.8%、10.5%,均达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结构不优

  1、第一产业比重偏大。2010年县域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20.7%,虽然比重逐年下降,但是仍高于20%这个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临界点,这意味着我市县域还没有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2、第三产业比重偏小。2010年,县域第三产业比重仅为28.1%,比2009年湖南省县域经济第三产业比重还低6.4个百分点。

  3、财政占GDP比重偏低。2010年县域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总收入比重由2006年的30.5%降低到24.0%;占GDP比重为3.7%,比2006年下降0.2个百分点,比2009年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仍低2.1个百分点。2009年县域人均财政收入820元,低于全省861元的平均水平。

  (二)工业转型升级仍存在困难

  1、发展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不高。一是三高行业多。2010年县域规模工业中六大高能耗行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68.16亿元,占县域规模工业比重42.0%,占据规模工业近半壁江山。2010年县域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均低于全市下降12.9%的水平。二是科技行业弱。2009年我市县属及其他高新科技及其产品企业114家,占到全市总数的79.2%,实现增加值83.1亿元,仅占全市高新科技增加值的52%。

  2、园区同质化发展,没有形成产业链。一方面园区聚集效益仍然较弱,存在同质化发展趋势。2010年,县域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1.6%,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县域各园区中,除了汨罗以循环经济为主导外,其他园区没有明显的主导产业,存在同质化发展趋势,不利于发挥园区比较优势和实现企业集约发展。另一方面传统工业与资源性工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如县域纺织行业主要生产纱、布产品,成衣产品非常少,2010年县域纺织业中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服装、纺织制成品行业增加值9.5亿元,占全部纺织业增加值比重不到40%。

  3、缺乏品牌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2010年县域范围中国驰名商品仅有4个,其中“福湘”、“义丰祥”、“长康”均在湘阴县,“龙舟及图”在汨罗市,其他县域无中国驰名商标。由于缺乏品牌优势,企业竞争力不强,制约企业做大做强。2010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43家,户平均实现增加值4283.14万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358.98万元。

  (三)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深度开发

  1、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县域大部分旅游景点属传统的观光产品,游客游览也仅仅停留在观光的层次上,游客大部分属于过路游或过境游,对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贡献较低。

  2、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县域文化旅游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文化的内涵挖掘还缺乏深度,文化的附加值比较少。

  3、宣传力度不够。县域旅游宣传促销的投入偏少,大部分只是做蜻蜒点水式的宣传促销,搞旅游产品开发的同时,忽略了市场开发。

  4、整体开发水平还有欠缺。县域部分旅游景区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缺乏开发建设的整体考虑和长远规划。

  5、旅游业没有发挥优质农产品资源优势。我市作为全国著名的粮食、生猪、水产品生产基地,县域优质农产品非常丰富,但是没有与旅游餐饮业深度对接。如湘阴农家乐虽然较为出名,但是没有出现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餐饮企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三、建议对策

  岳阳最大的特点是沿江环湖,这赋予了岳阳优质的淡水产品资源和绿色生态农产品资源,因此充分利用好湖区绿色生态资源应成为县域发展的主要特点和着力点。

  战略定位:以两型社会滨湖示范区为依托,打造洞庭湖绿色生态经济品牌。

  (一)建立绿色生态食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化农业

  民以食为天,近段时间,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充斥各大媒体,人们对传统的农药化肥排斥度不断增加,而对有机食物的需求越来越大。县域要以屈原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湘阴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岳阳县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为依托,建立绿色生态食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化农业。

  1、推广农产品有机化、无害化种植。一是加大农业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力度。发展有机农业的关键在于自然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因此各县域要把发展有机农业列入各县市需要大力推广的农业项目中。二是应加强科研单位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协作,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推进有机农业技术的普及。三是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推广“堆肥”和“冬闲田种植绿肥制度”,实施补助政策,引导农产品基地逐步转化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四是相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大力推广物理防虫、生物防虫(如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设置鸟箱,招引益鸟以鸟治虫及利用激素引诱法控制)等病虫害防治方法。

  2、加强有机产品的认证工作,健全绿色生态食品销售网络。加强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完善农产品有机验证制度,确保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秩序和安全。通过互联网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履历管理咨询系统,以加强有机农业信息服务。建构一套农产品从田间生产管理至消费者餐桌间所有流程的全面记录。同时构建多元化绿色生态食品销售渠道,设置有机农产品专卖店及超市专柜,推广集团采购、网络销售等。

  3、发展绿色生态食品加工。围绕县域丰富的淡水产品资源、水稻资源及家禽资源,重点扶持水产品深加工、大米深加工及禽肉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打造多条从“农田(水中)到餐桌”的产业链条。

  4、支持绿色生态食品餐饮业。加强绿色生态食品与餐饮业,对接扶持数十家有名的餐饮企业,唱响岳阳绿色餐饮业品牌,让岳阳的生态湖鲜产品、岳阳的有机大米、有机蔬菜、有机禽肉产品闻名全国,让来岳阳吃绿色生态食品成为一种健康新时尚。

  (二)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引进有发展前景的高新科技企业。紧紧抓住国家“十二五”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招商力度和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实施商标战略、专利战略和科技创新工程。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文化创意产业。力争使再生资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成为县域的优势产业。

  2、对建材、化工等高能耗产业提高准入门槛。县域的建材、化工等高耗能产业为县域提供了一定的税收,且安排了大量的就业,为我市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消耗过大和经济结构不优等问题,对于这些行业,必须进一步提高环保要求和产能要求,力争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赢。

  3、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对夕阳产业逐步淘汰。支持有市场、有规模、有效益的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加快管理创新、加强产业联合;鼓励企业提高品牌化、“两型化”、信息化水平,增强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力。同时为保护好绿色生态资源,政府部门要严格实行问责制,对于一些污染严重的小火电厂、小水泥厂、小造纸厂和小化工厂要坚决淘汰。

  4、聚集发展园区工业,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县域要进一步明确各自园区产业定位,推行项目入园,产业聚集,做长产业链。支持园区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支持企业提档升级,不断促进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协作配套、共同发展。

  (三)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

  1、完善旅游交通及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旅游交通,加快高速公路、主要交通干线与重点旅游景区对接。建设星级宾馆,鼓励发展家庭旅馆和汽车旅馆,规范发展影视、歌厅、酒吧、茶艺、咖啡馆等休闲娱乐业,打造高水平、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综艺节目和商业服务中心。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拉动旅游购物消费。

  2、深挖景区文化内涵,采取丰富表现形式,全方位提升文化品位。重视旅游营销策划,深挖景区文化内涵,采取丰富表现形式,把景区变产品、产品变产业。将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协调开发,通过大型实物和字、画、声、影的方式展示文化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相关内容等等。

  3、积极推进旅游业与农业发展相结合,积极发展具有湖区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业。要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大型生态旅游农庄,农庄一方面能够向市场推出大量绿色生态食品,同时也可将该农庄作为一个旅游特色产品,让游客能够在农庄中充分享受种植、养殖、垂钓、休闲和绿色生态美食。

  (四)全面推广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县域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多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1、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县域要通过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以综合服务社、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带头致富、带领致富为动力,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双推互动。

  2、积极建立完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重点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实施连片集中规模经营,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由专业合作社打造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建立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来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

  3、努力开展为农民的各项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按照生产的不同要求,及时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组织引进新品种、聘请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兴办农产品交易市场、开发产品包装、组织农产品销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