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3-01-09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2017年政务公开要点 > 预期引导 > 决策咨询

岳阳市畜牧业生产发展现状的思考与对策(2011第17期)

编稿时间:2011-10-31 00:00   来源:农业科  

  我市地处湘北大门,辖四县二市四区10个县级单位,178个乡镇,3198个村,总面积1.49万平方公里。区域内草山草场332.08万亩,宜牧草地208.11万亩,总载畜量110.69万羊单位。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我市畜禽产业已逐渐成为了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地位更为突出,进入了一个生产稳定发展,品质稳步提高,效益不断提升的新阶段。2010年我市共出栏生猪743.87万头,同比增长2%;出栏牛14.14万头,同比增长7.2%;出栏羊40.9万只,同比增长0.44%;出笼家禽3008.96万羽,同比增长16.21%。养殖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重要产业;加强畜牧业生产的分析与思考,对引导畜牧生产稳定健康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

  1、畜牧业生产总量增势趋缓。全市有6个生猪养殖全国百强县(汨罗、岳阳县、湘阴、平江、华容、屈原)。受前两年猪价低迷的影响,2011年上半年畜禽生产总量微跌,但价格巨涨;全市出栏生猪382.2万头,同比下降1.13%;出栏牛7.14万头,同比上涨2.9%;出栏羊20.82万只,同比上涨1.2%;出笼家禽1565.98万羽,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实现肉类总产量29.5万吨,禽蛋产量3.8万吨。

  2、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逐步提高。根据我们调查统计,我市现有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户)有1693家,年出栏生猪177.43万头,占全市年出栏生猪总数的24%;存笼5000羽以上家禽规模养殖场(户)279家,年出笼家禽985.054万羽,占年家禽总出笼数的32.7%;年出栏50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场(户)127家,出栏牛1.44万头,占全市年出栏牛的10.18%;年出栏羊1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281家,出栏羊4.86万只,占全市年出栏羊的11.88%;还有特种养殖场43家。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年出栏50头以上500头以下的生猪养殖场(户)1.66万户,存笼2000羽以上的家禽养殖户达2000多户,年出栏牛20头以上养殖户1000多户。大力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全市已完成省、部级标准化示范场建设项目8家,360户规模猪场纳入了标准化规模猪场建设项目对象,80个健康养殖小区和800个规模猪场已基本建设完成。2011年又向省畜牧局申报了9家省级和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目前已进入验收评分阶段。

  3、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较大。2010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11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33.7%,人平牧业产值2695元,为农民年人平创收539元。

  4、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牲畜口蹄疫、猪瘟等免疫密度常年达到100%,免疫抗体水平达到国家标准。畜禽产地检疫面以乡为单位达到98%以上,规模场达到100%,定点屠宰场屠宰检疫率达到100%。全市共有15家畜禽及其产品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生猪产地认定达到500万头。

  5、良种繁育体系初具规模。全市共有种畜禽场22家,其中原种猪场2家,一级生猪扩繁场8家,二级生猪扩繁场10家,二级种禽场2家,年供种能力生猪达15.205万头,禽种达3.505万羽,生猪供精站160个;液氮供应站7个,年供冻精14630立方,牛羊品改站163个,品改技术人员350余人;市、县、乡、村四级品改网络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全市生猪的良种覆盖面积达93%。

  6、畜牧业龙头企业逐步成长。区域内福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九哥食品有限公司、加华牛业以及十三村等10家加工企业渐成气候,年产值达到8.27亿元;成立各类畜禽养殖合作组织43家,成员总人数2890人;拥有饲料生产企业158家,年生产饲料368万吨,产值101亿元;兽药生产企业4家,年产值可达1亿元左右;饲料兽药经营企业2320家,年销售产值43亿元;生猪定点屠宰场18家,年屠宰生猪160万头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产业结构不优。一是畜牧业生产高耗低效。重生猪轻草食家禽,畜禽产品产量结构与饲料转化率呈“倒金字塔”形;肉类比重大,蛋类和奶类比重小,特种经济动物比重更小;2010年全市畜禽肉类总产量中,猪肉占89.2%,牛羊禽肉占10.8%。二是资源利用不充分。目前,天然草场资源利用率不足55%,农作物秸秆和冬闲田利用率不到30%。三是畜禽产品加工滞后。我市畜禽产品加工比重不到2%,肉制品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90%以上的畜禽产品仍以鲜活产品形式销售。

  2、产业化水平不高。畜牧业生产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畜牧业“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发展不足,品牌影响力较弱,带动力不强。畜禽产品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大多数养殖场待客上门收购,现有的批发市场多为现货交易的初级市场。

  3、疫情隐患不小。一是由于畜禽产品多以鲜活形式运输与销售,无形中加大了疫病的传播机会。二是基层畜牧兽医人才短缺,防疫基础设施薄弱,疫情处置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动物防疫工作。三是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动物疫情越来越复杂,疫病已成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威胁。

  4、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不乐观。一是畜禽产品污染问题突出。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污染机会增多,病死畜禽加工出售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止。二是畜禽产品药物和重金属残留超标。人药兽用,兽药原粉滥用,未执行休药期规定等现象尚很普遍;尤其是有些不法分子,销售、使用违禁药物,对畜禽产品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三是监管工作难以到位。养殖自动化程度低,标准化生产技术还处在推广示范阶段,检疫监测手段滞后,监管体系不健全,打击违法行为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肉产品的需求已上升到优质和安全的高度,绿色环保、无公害已成为人们的追求,再加之国家对生猪及其产品市场准入制的逐步实行,如果不规范生产行为、严格生产标准,将会使全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导致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下降。

  5、治污工作任重道远。随着规模养殖的发展,养殖量和养殖密度增大,产生大量的污水未经处理任意排放,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治污工作任重道远。据了解,目前60%的规模养殖场建在农村生活区域内,70%的养殖场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估,40%以上的养殖场缺乏污染治理设备和有效措施。

  6、先进技术推广力度不够。我市畜牧业生产水平主要存在“三低一高”的问题:即饲料转化率低,草地综合生产能力低,养殖自动化水平低,畜禽死亡率偏高。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关键性技术贮备不够,成熟的集成养殖技术推广速度慢。

  7、畜牧业基础设施体系不牢。近年来,我市畜禽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治、饲料饲草生产、产品加工贮运、产品信息与流通以及社会化服务等基础设施体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各体系之间的发展程度也很不平衡。

  三、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发展有基础。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市的畜牧业无论在良种覆盖、技术支撑、生产标准以及养殖规模化程度等方面均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全市从事畜牧兽医工作的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58名,中级职称198余人,还有一大批乡镇畜牧兽医工作人员。据统计2010年全市从事各类畜牧养殖、生产、加工、贩销的从业人员有43万余名。

  2、产品有市场。随着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区域面不断扩张,畜禽禁养和限养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原来城市周边的养殖企业将面临转产、停产或者搬迁,但其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却在不断提高,对肉类尤其是优质动物蛋白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另外,我市近年来不断加大绿色无公害畜禽产品的推介、打造力度,对畜禽产品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供沪、供浙、供粤的畜禽产品尤其是生猪的销量逐年递增,年递增速率达10%以上。

  3、生产有空间。我市地处“长株谭经济圈”和“武汉经济圈”的枢纽带上,经济上对我市拉动大,养殖技术上对我市促进大;加之我市地域面广,多为平原丘陵,气温适宜,食料丰沛,特别适合发展畜禽养殖业。随着我市对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已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机肥。

  4、发展有潜力。一是城市的扩张、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畜禽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二是畜牧业的发展将带动饲料加工业、种植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三是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

  5、国家有政策。近几年国家对畜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扶持力度很大,涉及的专项资金很多:一是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资金;二是养殖规模大户发展资金;三是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四是“菜篮子工程”扶持资金;五是能繁母猪政策性补贴资金;六是能繁母猪保险政策等。

  四、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发展特征

  近年我市提出建设“两型社会”,这对畜牧业生产也提出了更高的课题,发展畜牧业也必须遵循“三低一高”的原则,也必须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畜禽健康,产品优质安全的标准组织生产,努力提高畜牧业的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水平。

  (二)、发展思路

  生产方式上,以标准化养殖为基础,规模化养殖为主导,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发展方向上,面向沿海、国外两个市场,坚持走外向型畜牧经济之路;产业结构上,大力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企业,走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经营形式创新的发展路子。

  (三)、发展措施

  1、着重抓好畜牧业法制建设。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制度化和法制化,法制要贯穿于畜牧业生产的始终。一是加强普法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展畜牧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二是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查处生产、经营、使用违禁药物及假冒伪劣兽药的行为;打击非法供种,无证经营等行为;推进依法治牧,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是组建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

  2、继续抓好良繁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机制,提高种畜禽质量和良种化水平,确保优良种源的稳定供给,使全市生猪良种率达到95%以上,有利于推进畜禽产品的优质化进程。目前,全市共有生猪原种场、一二级扩繁场20家;到2015年全市种猪场要求不低于30家,存栏种猪达到60万头,打造种猪产业基地。

  3、认真抓好“三大安全”生产。一是强化重大疫病综合防控,保障畜禽生产安全。切实抓好季节性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强化日常消毒,全面推进可追溯体系建设,严格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二是加大监管力度,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推进标准化进程,严格执行病死畜禽“四不准一处理”的规定,加大对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检测力度。三是加强粪污治理,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积极推广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粪尿分离和生物养殖新工艺,加快大中型沼气池和用户沼气池建设。

  4、全力抓好产业化经营。一是加大协会的扶持力度,力争2-3年的时间将全市80%的养殖户纳入协会管理。二是帮助龙头企业策划项目,申报项目,扩大规模,改善工艺,打造品牌,使畜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三是在供广供沪产销联建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购销合同,增加生猪外销数量。

  5、全心抓好养殖方式转变。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化解畜牧业发展瓶颈的切入点和主要抓手。在全市继续加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力度,大力推广标准化规模健康养殖方式,力争到2015年,全市标准化规模养猪比重提高到70%以上,近40%的规模猪场达到省、部级标准。

  6、切实抓好长效机制建设。一是加大组织管理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畜禽生产发展规划,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确保年度生产目标任务完成。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部、省、市级投入,有效整合财政支农及各类项目建设资金,相对集中投入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搞好国家政策性补贴工作。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加强资金监管,确保支农资金用到实处,发挥最大效益。四是健全有效的产销信息收集、处理、发布机制。通过对存出栏信息变化的分析预测,饲料价格变动的分析预测,市场需求的形势预测,科学指导养殖户生产经营,防止畜禽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确保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7、大力抓好科技推广。一是加大先进畜禽养殖技术推广。大力推广微生态保健养殖技术,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畜禽规模场标准化饲养技术,畜禽人工授精技术,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畜禽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等。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和咨询。积极动员畜牧技术推广人员、养殖场业主参加技术培训,普及先进实用技术。三是开展科技入户示范活动。以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平台,项目建设为载体,采取专家定点联系,对口帮扶的办法,逐步建立科技推广长效责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