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繁荣,在富民强市六大目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化繁荣”这项目标,在民本岳阳九项工程中提出了以“文明岳阳”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增强了文化发展的活力,文化建设和文化改革发展卓有成效。全市文化产业迅速兴起,涌现出一批面向市场、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的文化企业。2008年被文化部定为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到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3.12亿元,同比增长19.7%,总量居全省第二位。
尽管随着推进全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加快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呈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我市仍然存在着总量小、起点低、规模小、底子薄、条件差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重视,强化措施,加快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我市文化繁荣发展的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 岳阳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岳阳是湖南的北大门,先后被国家批准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2010年,全市有1个全国文化先进县,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项、国家级4项、省级13项、市级26项。全市文化产业单位为2440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62091人,文化经营网点超过1500家,其中网吧1046家、娱乐场所91家、出版社4家、印刷企业260家、旅行社122家、星级宾馆40家、风景名胜193处,4A级景区3个,革命文物纪念地22处,8条黄金旅游线路。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452万人次,增长5.0%;接待入境旅游者12.81万人次,增长7.9%。实现旅游总收入102.87亿元,增长25.8%,其中旅游创汇4052万美元,增长17.3%。随着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2010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文化馆10个,博物馆、纪念馆9个,公共图书馆7个,报业3种;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96.3%。年末全市体育场地52个,其中运动场28个,体育馆10座,游泳池14个;各种训练房45个;全年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达181个,新建农家书屋556家,按“三室两中心”的要求,改扩建市中心城区49个社区服务中心。岳阳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市、州,荣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今后,岳阳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文化岳家军”优势,积极打造“市民大课堂”、“岳州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借助文化艺术会展中心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二、 岳阳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㈠规模不断扩大。按照文化及相关产业核算标准,经初步统计,全市文化产业单位为2440家,同比增长5.4%;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63.12亿元,同比增长19.7%;文化产业年末资产总计达到29.73亿元,同比增长33.7%。随着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的增加,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在逐步上升,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82,比上年提高了0.14个百分点,总量居全省第二位。
㈡结构逐步改善。从核心产业看,2010年,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13亿元,比上年增长32.32%,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46%;从外围产业看,以网络文化、休闲娱乐、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61亿元,比上年增长22.76%,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9.48%;从相关产业看,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35.38亿元,比上年增加15.36%,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6.06%。岳阳的文化产业结构说明新兴的文化产业规模已经超过了传统文化产业规模,全市文化产业正处于现代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阶段。
㈢就业拉动增强。从全市的情况看,文化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62091人,比上年增长18.08%,占全社会从业人员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㈣品牌加速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文化繁荣”,着力整合本土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市民大课堂”为龙头的各类人文、社科、经济发展等百家讲坛活动;推出“岳州大舞台”、“巴陵大戏台”、“外来务工者之歌”、“社区万家乐”、“南湖广场文化活动”等群众文化活动;每年举办君山岛旅游文化节,全力打造君山岛的爱情旅游品牌;塑造“中国洞庭湖国际观鸟节”绿色名片,打造“中国观鸟之都”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我市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有影响的文化艺术节,强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开创特色文化来发展,生态文明来建设,使得我市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㈤改革稳步推进。统一文化执法,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机制,提升文化质量和效益,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岳阳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利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环境初步形成,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三、 岳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岳阳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但文化体制改革起步晚,进展慢,文化产业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
㈠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同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其他地州市比较,2010年,我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82,尽管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占比仍比长沙低5.18个百分点,比张家界低3.18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4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国民经济贡献力度不大,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㈡造纸等相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较大。2010年,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增加值达到了35.38亿元,占全市整个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6.06%,也就是说岳阳林纸集团等造纸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据了我市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外围产业实现增加值比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多9.48亿元,比重高了近1倍,出现了外围产业为主,核心产业为辅的本末倒置局面。
㈢项目建设和知名品牌支撑力度较弱。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文化产业单位数量虽然不少,但在同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产品很少或者没有。从行业分布来看,新涌现的文化服务业企业多是文化休闲娱乐业;资产过亿元或者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寥寥无几,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领域,如销售文化用品和办公用品的商户、广告公司、印刷厂等,从事文化创意、文化演出、网络互动科技等方面的企业很少;没有形成文化产业基地,没有产生拉动效应。
㈣精英人才缺乏。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既了解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专业人才,更要有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储备是远远不够的;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全市的文化经营人才屈指可数。
四、 进一步加快岳阳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坚持以文化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增强岳阳在全省文化产业的影响。
㈠重点引导和提升核心文化产业。引导扶持文化旅游、融入文化元素,促进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把生态观光旅游与红色旅游、爱情旅游等有机结合,扶持、培育一批旅游文化龙头企业。引导文化创意、文化中介、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层次。
㈡突出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建立全市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对确定的重点文化工程项目,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经费或者信贷方面的支持,在立项、报建及配套建设、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并依法保护项目业主的合法权益。
㈢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文化产业丰富的高智力内涵,决定了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面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结合岳阳实际,充分利用市内与市外、省内与省外、国内与国外、事业与产业资源,在人才的培养、选用、引进、激励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完善机制,努力培育文化产业人才成长发展的丰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