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3-01-09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2017年政务公开要点 > 预期引导 > 决策咨询

岳阳市2001-2010年妇女儿童“两纲”实施监测报告(2009 第13期)

编稿时间:2010-10-19 00:00   来源:人口社会科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妇女儿童“两纲”监测统计指标已经成为衡量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的“显示器”。八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政府妇儿工委的强力推动和各成员单位的积极努力下,我市妇女儿童“两纲”监测统计工作进展顺利。妇女儿童事业迅速发展,关爱妇女儿童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一、取得骄人的成绩

  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的实施要求,八年中我市努力为妇女儿童事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基本形成实施“两纲”的科学规范监测评估体系。

  1、妇女劳动权益保障呈良性发展态势

  截至2008年底,全市293.6万从业人员中女性从业人数为122.6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1.76%,与2001年相比增加17.09万人,增长16.2%。城镇女性就业38.4万人,占城镇就业总数的47.3%。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女性人数0.8万人,相比2001年减少2.9万人,妇女就业形势呈良性发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女性人数分别为18.4万人、26.8万人、15.5万人、15.2万人和18.4万人,其中基本医疗保险女性参保人数比2001年增加21.3万人,达到2001年同期的3.9倍,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更是从无到有,分别达到参保总人数的44.84%和52.57%,成绩斐然。

  2、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推动人口理性增长

  2008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5.74亿元,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为2001年的3.11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410元,增加1342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比2001年分别增加5964元和2244元,增长74.77%和89.51%。经济发展的提速,为人民带来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为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人口的良性增长。2008年我市年末人口545.39万人,比上年增加2.45万人。总人口中女性260.75万人,占总人口比例47.81%,男女人口性别比109:100,相比2001年的110:100更趋向合理。人口自然增长率6.37‰,保持科学化生育水平,人口的平稳增长为建设和谐社会注入更多的安定因素。

  3、妇女参政议政人数逐步增加

  全市现有女性市人大代表56人,所占比例达到12.58%,女性县(市、区)人大代表数374人,所占比例17.79%;女性市政协委员79人,所占比例24.16%,女性县(市、区)政协委员426人,所占比例22.23%。妇女在参政议政方面已经成为重要力量,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4、教育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革新为妇女儿童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为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我市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幼教和学前教育,发展幼儿和儿童的创造力;二是加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三是高标准普及高中段教育,长远规划高中段教育;四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多方努力,在园幼儿人数达到7.78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100%;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9.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9.31%,女性成人识字率99.07%,女性青壮年识字率达到99.3%。

  5、妇女儿童健康生存环境不断优化

  随着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扩大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儿童系统管理覆盖率等措施,我市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明显改善。2008年全市投入卫生经费5.02亿元、妇幼保健经费4927万元、防治防疫经费8444万元、计划生育事业费8281万元。据统计,2008年婴儿死亡率5.7‰,比2001同期下降一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01年的15.1‰降低到8. 22‰,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由2001年的1.6%下降到0.79%,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到75.67%,比2001年提高10.17个百分点;妇女住院分娩率98.47%,比2001年提高近21.02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55.5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9.96%。

  二、正视困难的凸显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差异,我市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在权益保障、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妇女儿童工作任重而道远,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妇女就业压力依然重担在身,劳动权益保障亟待新的发展

  截至2008年底,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比2001年增加17.09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比例仅由41.12%上升至41.76%,妇女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另外女性由于生理、孕育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就业方面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少部分私营企业主不愿与女性签订或者续签合同,甚至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孕育后妇女、大龄女职工、技能单一女职工的就业和再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侵害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

  2、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弱势群体子女不同程度存在上学难的问题

  虽然经过各级部门努力,妇女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提高到7.6年,但是仅和2006年全省平均水平持平,文化水平偏低仍然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贫困家庭、城市下岗职工子女不同程度存在上学难现象,造成教育不公。

  3、企业过多追求局部利益,忽视对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视

  有些企业为节省资金,追求即得利益,减少妇幼保健经费投入,使得大部分企业没有妇儿卫生室,有的徒有其表,缺乏卫生设施以及器材严重老化,影响我市妇女儿童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的企业甚至认为妇儿卫生保健工作是企业的一种负担,以至于想甩掉这个包袱,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不愿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没有认识到做好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影响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拓宽发展的渠道

  针对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良好氛围,实行目标管理,专人负责,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

  1、部门联动,加大两纲实施力度,形成工作合力

  我们要结合当前妇女儿童工作实际,从加强协调入手,注重引导,在政府妇儿工委的牵头作用下,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在实施两纲中的主体作用,把两纲指标分解、落实到部门,纳入部门目标管理。一是各级政府妇儿工委办认真履行职责,主动牵头,主动工作,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咨询、服务、表彰等活动,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各成员单位通力配合,整体联动,有效推动“两纲”实施。

  2、提高关注度,加强社会监督力量,融通妇女就业渠道

  在项目的安排、资金的投入等方面我们要优先考虑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针对涉及妇女的劳动用工歧视、工资待遇过低、合同加班超时、孕产期被辞退等现象,一是要加强劳动执法检查力度和密度,加大违规企业曝光率,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和监督,切实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二是对失业妇女、贫困妇女和农村妇女开展职业技能和劳动技术培训,切实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必要的扶持,帮助她们开辟就业渠道、开发适宜产业、开展劳务输出,让她们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3、坚持统筹发展教育,着力解决妇女儿童教育方面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要做到统筹发展,提高妇女儿童整体教育水平,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统筹发展社区教育,构建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做到让妇女足不出户便能接受继续教育;二是统筹社会慈善资金,设立单独的教育基金,为弱势群体子女就读伸出救助之手,提供物质上的援助,尽量解决贫困家庭子女读书难的问题;三是聚集社会空闲教育力量,成立义务教育组织,为受教育年限偏低的女性、辍学在家学生以及由于贫困上不起学的儿童送爱心到户,送知识上门,让她们感受到我市 “两纲“事业持续发展带来的温暖和关爱。

  4、指导企业提高认识,引导企业建立长效妇幼卫生保健规划

  “两纲”成员单位要加大对企业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的指导、服务、监督力度,增强企业紧迫感和责任感。首先,强化妇幼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企业认识。在“两纲”各成员单位的帮助下,企业要增加资金和硬件投入,采购卫生设施和更新器材设备,不断改善妇幼卫生保健设施和条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健康生存环境。其次,深化对企业的“两纲”指标结果的评价,加强信息采集管理,以丰富的信息和科学的方法指导企业找准工作的突破口,采取有效的措施,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目标实现,促进企业妇幼保健工作的快速发展。第三,优化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的有效机制,引导企业建立妇幼保健卫生制度,形成决策化、合理化、职能化的长效规划,为我市妇女儿童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市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处于关键阶段。我们将以本次监测评估为契机,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建立一体化的保障机制,努力把我市的妇女儿童事业提高到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