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是一座新型工业城市,近几年来,特别是自2007年开展新型工业化考核以来,岳阳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建设现代工业大市,工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工业主导作用增强,工业结构不断改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工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这就需要通过产业升级来进行改善。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所以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产业升级来不断提升岳阳新型工业化水平。
一、岳阳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岳阳工业发展成果显著
到2009年末,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95家,比2006年末的811家增加384家。2009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42.30亿元,比2006年的925.04亿元增长110.0%,年均增长28.1%;实现工业增加值576.02亿元,年均增长20.5%。其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地方工业快速成长。2009年,除中央省属企业以外,全市1167家地方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54.02亿元,比2006年增长180.9%,年均增长41.1%;实现工业增加值444.90亿元,比2006年增长124.8%,年均增长31.0%。
2、非公有制工业占比提高。2009年,全市1022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216.57亿元,比2006年增长222.6%,年均增长47.8%;实现工业增加值374.23亿元,比2006年增长152.1%,年均增长36.1%;其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由2006年的42.7%提高到65.0%,提高22.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7.4个百分点。
3、产业集群渐成雏形。目前,我市部分行业已经或者正在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初步形成了呈集群趋势发展的十大优势产业:即以长炼和巴陵石化为龙头的石油化工产业;以正虹饲料和振湘食品为龙头的食品饲料产业;以岳阳纸业为龙头的造纸产业;以华奥纺织和龙腾纺织为龙头的纺织产业;以衡联铜材和湘北铜业为龙头的有色金属压延及废旧回收加工产业;以华新水泥和兆帮陶瓷为龙头的矿石建材产业;以艾欧史密斯和中天科技为龙头的机械产业;以科伦药业和同联药业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华能岳阳电厂为龙头的电力产业;以中科电气和龙华科技为龙头的电子光伏产业。2009年,十大产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526.93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达91.4%,其中石油化工、食品、有色压延及废旧回收加工三大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148.83亿元、127.67亿元、58.45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25.8%、22.2%和10.1%。
4、优势产业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1195户规模企业中,十大优势产业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024家,占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85.7 %。十大优势产业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96.57亿元,同比增长12.2 %;完成销售收入1735.93亿元,同比增长13.7 %;实现增加值526.93亿元,同比增长18.1% 。
5、优势产业贡献凸显。2009年,十大优势产业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应交税收105.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应交税收总额的95.9%,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化工产业实现应交税收72.8亿元,占到全市规模企业税收总额的近三分之二,达到了66.0%。
(二)岳阳工业结构分析
1、产业结构
优势行业逐步形成。岳阳工业产业门类较为齐全,全市1195家规模工业企业涉及34个行业大类,133个行业中类。其中,石化、造纸、电力、食品、机械、纺织、建材、有色及循环、医药、电子及光伏等十大行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名优产品,是岳阳的优势产业。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按行业分布:石化行业191家、造纸行业55家、电力行业8家、食品行业239家、机械行业114家、纺织行业70家、建材行业186家、有色及循环行业98家、医药行业25家、电子及光伏行业38家、其他行业171家。
轻重结构不断优化。岳阳轻工业拥有规模工业企业523家,重工业672家。2009年,全市轻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5.19亿元,重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40.82亿元,轻、重工业产值比例由2007年的36.5:63.5调整为40.8:59.2。
2、企业结构
从企业规模来看,大中型企业家数偏少。2009年末,岳阳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95家,其中,大型企业6家,占0.5%,中型企业80家,占6.7%,小型企业1109家,占92.8%。从完成工业总产值情况来看,2009年,大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3.48亿元,占19.7%,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3.68亿元,占19.8%,小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75.15亿元,占60.5%。
从企业空间布局来看,岳阳市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相对较散。全市1195家规模工业企业按县市区分布:市直26家,汨罗210家,平江131家、华容129家、临湘122家、湘阴113家、岳阳107家、经济开发区114家、云溪91家、君山55家、楼区46家、屈原31家、南湖20家。
3、产品结构
产品集中度不高,到2009年末,全市共有167种主要工业产品。较为集中的有:食品类产品27种,纺织类产品16种,石油化工类产品38种,建材类产品15种。全市九种主要产品的2009年产量为:饲料295万吨、食用植物油127万吨、纱16.8万吨、原油加工量559.3万吨、农用肥66.8万吨、水泥183.3万吨、机制纸77.4万吨、铜材23.9万吨、发电量78.7亿千瓦时。
二、岳阳产业升级的优劣势
(一)优势
1、区位优势。从交通区位来看,岳阳具有水陆交通优势。以京广线和长江、洞庭湖黄金水道为枢纽,南北贯通广州和北京,东西连接上海和重庆,顺四水可深入湘黔腹地,城陵矶万吨外贸码头可通江达海。武广客运专线已投入使用,城陵矶新港区已经动工建设。另外岳阳处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珠江三角带和长江三角带的中节点,有利于对接“两型社会”的产业发展。
2、政策优势。岳阳拥有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汨罗工业园)、省级精细化工园区(云溪工业园),省级化工农药产业基地(临湘工业园),省级轻工业园(湘阴工业园),现经济开发区成功晋级为国家工业园区。国家、省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可多层面惠及岳阳。
3、产业优势。近年来,岳阳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坚持“两手抓”方针,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石化、电力、食品、再生资源等10大优势或支柱产业集群,且岳阳为全省唯一的重化工原油加工基地;打造了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云溪精细化工、汨罗循环经济为主要特色的11大工业园区。2009年在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考核中进入前三。
(二)劣势
1、工业结构不优。中省工业占比较大。2009年,全市有28家中央、省属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1.1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22.8%,中省企业特别是中石化长岭分公司和巴陵石化分公司(岳阳的两架航母企业)的生产,受国家政策影响因素较大,对岳阳工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高能耗行业比重偏大。在全省七大重要能耗产业中岳阳市占了六大行业。2009年,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火电、造纸、非金属矿产、有色金属压延及废旧回收加工业等六大行业共计实现增加值304.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52.7%。食品等低税率工业占比偏高。2009年,全市食品、纺织业实现增加值159.7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7.7%,但仅实现应交税收7.9亿元,占全部应交税收的7.2%。
2、产业聚集平台偏少偏小。全市12个县市区仅有6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共聚集规模工业企业284家,2009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73.8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仅30.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8个百分点,而长沙、株洲、湘潭占比分别为56.2%、47.1%、34.1%。工业园区是发展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但是目前除了云溪化工园、汨罗循环经济工业园形成了明显的产业特色和一定的产业规模之外,其它工业园区的专业特色不够突出,依托专业特色吸引同行业企业向园区聚集的能力不强。同时,同行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发展虽然呈一定趋势,但主动性还远远不够,没有形成大气候。
3、产业集群度不高。岳阳市工业企业关联度不高、相互配套性差,产业集群内缺乏横向整合,难以形成以骨干龙头企业为核心、众多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链和产业群。一些优势产业的主要配件和关键技术还要依靠外地产品,缺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配套产业环节。例如,食品、矿石建材、纺织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企业间行业关联度不高,群内企业之间的创新与合作意识淡薄,经济辐射能力弱,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不强。
4、科技进步贡献力偏弱。科技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从全省比较来看,岳阳在科技创新能力上还处于薄弱环节,亦是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瓶颈。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个数相对较少。2009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44家,仅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个数的12.0%,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约7.5%左右,作为全省第二工业大市,占比偏小。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偏低。2009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45.3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25.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3个百分点,排名第六,而长沙、株洲、湘潭占比分别为45.6%、47.8%、45.4%。三是研发(R&D)经费占GDP比重较低。2009年全市研发(R&D)经费占GDP比重为0.6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21个百分点,排位第六,远远不及长沙的1.29%、株洲的1.68%、湘潭的1.40%。
三、岳阳产业升级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一化三基”战略和市委、市政府“一化带四业”战略。全面对接省“双百”工程和“四千工程”,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整合资源,扩大招商引资,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基地发展水平,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做大、做强、做优岳阳十大支柱产业,走高集约、高集群、高环保、高就业、高效益、高协调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提升岳阳工业经济整体实力。
(二)发展目标
总目标是三年左右实现岳阳工业总产值翻一番,高新技术企业达3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40%以上。
1、到2012年,力争全市工业发展产值过1000亿元的产业2个(石化、食品);打造产值过100亿元的基地14个(长炼特色化工基地、云溪精细化工基地、港区先进制造基地、电力能源基地、造纸纸品基地、电磁设备生产基地、汨罗再生资源加工基地、华容纺织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湘阴有机食品基地、平江绿色食品基地、临湘化工农药基地、建材陶瓷基地、岳阳电子信息与光伏产业基地);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十亿元或“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100户。
2、到2012年,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8个。其中,机械制造业15个、石化产业1个、食品产业2个、建材产业2个、纺织业2个、电子信息制造业3个、生物医药产业1个、再生资源产业2个。组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60个。其中,机械制造业22个、石化产业5个、食品产业6个、建材产业5个、纺织业5个、电子信息制造业5个、造纸业3个、生物医药产业3个、再生资源产业6个。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11家。其中,机械制造业28家、石化产业35家、食品产业15家、建材产业5家、纺织业5家、电子信息制造业10家、造纸业1家、生物医药产业8家、再生资源4家。创建知名品牌205个。其中,中国和湖南名牌93个、驰名和著名商标112个。
四、岳阳产业升级的举措
国际金融危机过后,世界整体经济格局和国家、省经济发展战略已发生改变,特别是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3000美元,开始由生活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转变,在这一阶段,居民消费需求总量持续大幅上升,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则成为推动消费升级的主动力。因此,我国经济动力将加速向“内”发生转变,经济支撑加速向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上的“实体”回归,经济结构加速向“高端”升级,经济形态也将加速向“低碳”过渡。面对这种态势,我们必须抢抓这一轮战略机遇,加速工业产业升级,来提升岳阳工业化水平。
(一)以“千百十”工程规划引领工业产业升级
从发达地区和周边先进城市近几年的成功实践看,凡是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都有一批主导地位突出的大产业集群作引领,有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和一批成长性好的规模企业作支撑。我市实施“千百十”工程,大力发展千亿产业、打造百亿基地、培育十亿企业,抢抓国家和省政策机遇,全面对接省“双百”工程和“四千”工程,壮大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引领岳阳工业实现结构调整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全市上下必须充分认识大力推进“千百十”工程的重要意义,切实将其摆上十分重要位置,集中精力,形成合力,抓紧抓实,推动工程顺利实施,走高集约、高集群、高环保、高就业、高效益、高协调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到2012年,实现工业发展产值过千亿元的产业2个:石化、食品,打造过百亿元的基地14个,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十亿元或“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100户。
2009-2012年,石化产业总产值由713亿元增加到1065亿元,食品产业总产值由453亿元增加到890亿元,2015年达1200亿元。百亿基地2009年工业总产值达40亿元以上的有5个,2012年达80亿元的要达到8个,2015年达百亿元以上的要达到14个。通过“千百十”工程规划的全面实施,全面提升岳阳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以临港产业新区的建设带动工业产业升级
按照市委“产业高地、试验新区、临港新城”的定位和“三年搭骨架、五年见成效、十年成规模”的工作要求,把临港新区打造成长江中游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中南地区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电力能源工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17年形成千亿产业集群的产业高地。临港产业新区作为两型社会示范区,要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全市工业产业升级。在加快港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在产业布局和项目引进上要突出发展先进机械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行业,既发挥港口优势,原材料和产品大进大出、大运量,又要突显新兴产业特色,还要体现对全市工业的带动作用,其配套产业可延伸和辐射到其他园区。当前,一是加快编制新区规划;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承载项目的框架;三是构建新区投融资平台;四是加大对外招商,特别是大项目、战略性项目,对全市带动和辐射作用强的项目要优先落户,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可安排在市中心区。
(三)以科技创新支撑工业产业升级
一是探索建立科技资源优化集成的有效机制。支持优势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可建议湖南理工学院争取增设一些针对本地需要的学科和研究所、实验室,市里可考虑支持其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加快推进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实验室等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同时,建立完善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投融资、技术交易等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激励研发和创建无形资产的积极性,提升企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二是加快培育和引进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中低技术人才可成批量委托本地高校培训。建立创新分配机制,激励各行业的领军人才来企业任职、兼职或短期工作。三是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坚持“优先推动”的原则,综合运用财政补助、贴息和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实行多方位的资金倾斜。放宽政策,提高外资以技术、科研成果、营销和管理等要素入股合资比例,合作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四是健全多层次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多渠道为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提供金融支持,利用专项资金补助、贴息、担保等方式,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和外资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构,完善科技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
总之,到2012年,先进技术服务平台要由现有的11个增加到28个,先进技术研发中心由25个增加到60个,高新技术企业由144家增加到300家,R&D投入占GDP比重由0.65%上升到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由25.2%提高到40%。通过科技创新要力争形成一批岳阳的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使几项科技指标赶上或接近长株潭水平,提升岳阳工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以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来助推工业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不能简单理解为传统产业的崩溃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更不能抛开原有的传统产业不管,另起高新技术炉灶。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不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具有不断融合的趋势。大多数传统产业通过高新技术改造、升级,也能重新焕发竞争力。对已经没有竞争力的传统产业就要梯次转移或者通过市场来淘汰。我市的纺织、食品、造纸、农产品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可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如纺织产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延伸产业链,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可向面料甚至成衣成品方向延伸,纺织工业产值要由2009年的104亿元达到2012年的170亿元,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60户。麻布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米,成衣1300万件。形成纺纱、织造、染整及制衣完整的产业链,争取5家以上纺织企业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食品产业可向消费者新饮食理念方向发展,提高新兴中高端产品生产能力,创建名牌产品,到2012年实现食品产值890亿元,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企业3家,10亿以上6家,1亿以上143家。食品产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40%以上,主要关键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龙头企业技术中心30个。总之,有的传统产业既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又是资源性产业,搞好产业提升,可以大力推动和促进全市产业升级。
(五)以工业园区大发展来承载工业产业升级
以岳阳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契机带动我市各级工业园区跃上新台阶。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各个园区要围绕几个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发展、配套发展,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产业园区,依托工业园区构建发展载体,以工业园区的大发展来加快产业升级,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产业升级的主战场。从目前园区发展现状看,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产业协作性不紧密,可喜的是,各地正在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合、优势集聚、企业集群”的基本思路重新调整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有的已形成园中园和园中功能区。但要注意,我们在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的同时一定要突出园区的个性和特色,避免园区的“同质化”,特色越鲜明,吸引力就越强,越能做大做强做优。到2012年,要争取每县市区至少有一个省级园区,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要由2009年的30.2%提高到50%以上,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比重要达80%以上。
(六)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拉动产业升级
要结合岳阳实际,突出优化结构调整,突出岳阳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竭尽全力使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性强的大型战略性产业项目在岳阳落户生根,力争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和衍生一批配套项目,拓展产业聚集发展空间,来拉动岳阳工业产业升级。目前在抓好在建项目的加快建设投产,在谈项目的尽快签约,签约项目的尽快开工,意向项目的跟踪洽谈的同时,还要瞄准跨国公司和全国500强企业,包装准备一批项目跟进招商,确保招商引资项目不断流向岳阳。同时注重“低碳”经济项目的引进和发展。要紧扣推进节能减排,通过推进资产重组,采取关停并转等多种措施,限制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同时,市核心区一批重点污染企业要坚决实行“退二进三”。在新引进项目审批中,坚决执行“高碳”一票否决制,只有这样才能在优化升级现有企业的同时,保证新引进和新建企业的优质性,从而达到全市整体工业产业优化升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