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面临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机遇和挑战。转方式的关键在科技创新,调结构的出路也在科技创新,而高新技术产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直接体现,能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起主导和支撑作用。因此,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推动湖南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选择。
一、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湖南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9年,全年共完成总产值4500. 9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283.99亿元,实现利税471.66亿元,2005年以来年均分别增长31.1%、29.5%和30.6%。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高新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湖南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的同时,企业规模也迅速壮大。2009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平均规模(平均产值)达到2.85亿元,是2005年的2.0倍,规模年均扩大19.5%。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635家,占全部企业数的40.2%,比2005年提高18.6个百分点;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有71家,占全部企业数的4.5%,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有6家,而2005年没有产值过百亿元的高新企业。分规模来看,规模以上大型企业平均规模为40.78亿元,是2005年的4.1倍,扩张最为迅速;小型企业次之,平均规模为1.25亿元,是2005年的2.5倍;中型企业平均规模为4.85亿元,是2005年的2.0倍。
(二)高新技术产业由长株潭地区向“3+5”城市群扩散。长株潭地区是湖南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最大、发展较快的区域。2009年,该地区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企业743家,占全省的47.0%。实现的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全省的56.9%、57.4%、59.9%,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快5.6、6.7和13.2个百分点。湖南提出“3+5”城市群发展战略以来,受长株潭地区辐射带动,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等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3+5”城市群中的比重不断提升。2009年,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等5市实现高新技术总产值1487.81亿元,占“3+5”城市群的比重为36.9%,比2005年提高6.6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长株潭地区高新技术总产值占“3+5”城市群的比重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76.1%下降到2005年的69.7%,2009年下降至63.1%。
(三)高技术行业发展强劲。高技术行业具有高技术密集度、高效益、高附加值等特征,也是最具市场竞争实力和活力的行业。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高技术行业更是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9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中高技术行业共完成产值1450.11亿元,增长36.5%;实现销售收入1400.66亿元,增长36.7%,分别比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快13.4和15.7个百分点。高技术行业企业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效益状况良好。产销率达到96.6%,比高新技术产业平均产销率高1.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85.14亿元,增长66.0%%,其中实现产品利润120.46亿元,增长79.8%,分别比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快45和54.9个百分点。
(四)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不断提高。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是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制灵活、市场敏锐性高,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后能够实现较快恢复,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09年,全省私人控股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631.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3%,高出产业平均增速3.3个百分点,比国有及集体控股企业高3.3个百分点;销售收入占产业的比重为38.1%,比2007年提高3.3个百分点。完成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2.71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37.8%,比2007年提高1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03.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3.6%,比产业平均增速快29.7个百分点;占高新技术产业利税的43.1%,比2007年提高5.1个百分点。
二、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偏低。虽然湖南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规模稳步扩大,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从产业规模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偏低。2009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0.9%,虽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但与高新技术产业较为发达地区(山东省、广东省2009年的比重均超过20%),比重仍然较低。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按国家分类标准)仅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8%,而2008年北京、上海、广东三省市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分别达到了28.8%、24.1%和25.8%。
(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比重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能够形成显著的集聚和溢出效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和聚集区。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湖南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值在产业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2006年,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益阳、郴州七个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的比重为56.9%,2008年降至51.2%,2009年下降到48.4%。长沙、株洲、湘潭三市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高新产值占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也出现下降,从2006年的80.3%下降到2008 年的78.4%,2009年下降到74.3%。
(三)欠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慢。高新技术产业是各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肩负着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任。从湖南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欠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增长较慢,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低,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2009年,大湘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206.66亿元,增长13.4%,低于产业平均增速9.7个百分点,湘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653.31亿元,增长20.9%,低于产业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两个地区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增速分别低于“3+5”城市群地区增速10.2和2.7个百分点。大湘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润11.35亿元,同比增长23.1%,湘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润37.78亿元,同比增长11.9%,两地区分别比产业平均增速低17.5和28.7个百分点。2009年,大湘西地区和湘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2%和8.0%,虽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1.6和3个百分点,但与“3+5”城市群地区的占比差呈现扩大趋势,大湘西地区由2005年的5.9个百分点扩大到8.1个百分点,湘南地区由2005年的2.5个百分点扩大到4.3个百分点。
(四)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有待调整。高新技术产业是跨三次产业的企业集合,产业内既包括工业和建筑企业,也有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活动的企业。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呈现一业独大的局面,第二产业占据绝对地位,高科技农业和创新服务业总体规模不大。2009年,第二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值4403.76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97.8%,其中制造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值4350.90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96.7%。农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很低,分别仅为1.0%和1.2%。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六大装备制造行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5.4%,接近一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的比重为33.2%,达到1/3。重加工、高能耗特点明显。
(五)部分新兴产业规模小增长慢。目前,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中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如航空航天、新能源及节能、资源与环境等领域规模比较小,发展较慢。2009年,航空航天产业、新能源及节能产业、资源与环境产业完成的产值分别为26.43亿元、179.60亿元和58.75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分别仅为0.6%、4.0%和1.3%。其中,航空航天产业、资源与环境产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9.5%和13.5%,低于产业平均增速3.6和9.6个百分点。三大产业中,大企业不多,大企业不大。企业平均规模(平均产值)为3.0亿元,为新材料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四分之三(76.95%)和三分之二(69.8%)。高新技术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数34家,超过10亿元的企业数8家,分别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5.4%和11.3%,没有产值过50亿元的企业。
三、发展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建议
(一)以实施规划为契机,加紧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目前,湖南正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下阶段,湖南应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契机,发挥规划在顶层设计、政策引导方面作用,加紧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认真落实产业发展政策。落实各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从财政投入、土地规划、投资融资、人才使用等方面全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在重点领域优先落实。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积极开展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强化政府采购对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推进产学研合作,完善产业化服务平台。鼓励重点领域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产学研用的融合,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企业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发布合作攻关需求,分领域实现对接。组建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机构,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项目受理、技术服务、配套对接、平台聚焦、绩效评估等工作,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
完善产业链配套。建立重点领域中小企业对接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工作机制,定期向中小企业发布配套需求信息,召开对接会议。围绕项目实施主体,支持配套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和升级,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形成专业化配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链竞争力。
(二)以服务平台和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构建产业化生态体系。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中试转化基地,扩大专业化高新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规模,满足企业专业化共性服务平台需求。建立信息网络,向企业及时发布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产业动态和技术动态。集聚创业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产业促进组织和科技中介机构,协调区域内教育、融资、中介、物流等服务产业和生活设施协调服务,提高园区综合服务能力。
转变高新区发展方式。引导园区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产业基础,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由“大而全”转为“少而精”,加速产业集聚。以构建优势产业分工协作网络为目标,引进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高技术项目。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础性、核心配套产品项目的引进,带动配套体系的完善。
(三)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欠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力度
完善政策及资金支持体系。立足欠发达地区现有优势资源,建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作机制,制定并完善倾斜性政策体系。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金融资金向欠发达地区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倾斜,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寻求国际、国内风险投资参与欠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
加快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鼓励欠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加强与省内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单位合作,联合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多渠道、多方式引进国内外高端科技、管理人才,加快高新技术人才国际化,打造高素质高新技术企业领军人才队伍。鼓励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提高高技术人力资源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性。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引导欠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跟踪省内、国内、国际先进技术发展,结合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与先进地区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技术研发合作。通过财税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实现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
(四)结合重点领域,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调整
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面临自身结构调整问题。因此,湖南应结合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具有高增值、低消耗、高辐射、集聚性强等特点,并且具有大大高于传统产业的乘数效应,是高新技术发挥辐射与带动作用的重要载体。北京、上海等地高技术产业率先呈现由加工制造向创新服务转型的趋势,有力地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因此,在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湖南应积极培育、重点抓好以共性技术、现代物流、集成电路、技术咨询、工业设计、生物医药技术等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加快服务外包和软件基地建设,推进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化和品牌化,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积极培育高成长新兴产业。在发展湖南具有较强优势的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同时,加强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产业、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更多地吸纳人才、引进技术、更新设备,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促进规模较小的新兴产业尽快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