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3-01-09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2017年政务公开要点 > 预期引导 > 决策咨询

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发展水平仍待提高

编稿时间:2010-09-21 00:00   来源:本站原创  

  200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05〕12号)实施以来,湖南省非公有制经济步入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轨道,尤其是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复杂的经济形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促进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十一五”前四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一)非公经济发展速度高于湖南生产总值增速。“十一五”前四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湖南GDP增长速度。2006-2009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5.8%,比湖南GDP年均增速快2.0个百分点。2009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5.1%,比湖南生产总值增速快1.5个百分点。分产业看,湖南非公有制经济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3%,增幅比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高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非公有制增加值增长22.5%,比全省高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非公有制增加值增长8.4%,比全省低2.6个百分点。

  (二)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不断壮大。2009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099.20亿元,占湖南生产总值的54.9%,比重比2005年提高4.7个百分点,四年间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按常住人口计算,2009年湖南人均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突破1万元,达到11105元,比2005年增加5867元,年均增长15.1%,比湖南人均GDP增速快1.9分百分点。

  (三)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58.33亿元,3518.55亿元和3022.32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3倍、2.2倍和2.4倍,构成由2005年的13.3:48.4:38.3调整为7.8:49.6:42.6,呈现“二三一”的结构。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2个和4.3个百分点。

  (四)非公有制经济社会经济效益双双提升。“十一五”以来,湖南非公有制经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双提升。2009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吸纳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921.05万人,占全社会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85.7%;同比增长2.7%,比全部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速快0.3个百分点。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实缴税金572.74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占全社会实缴税金的比重达49.1%,比2005年提高7.4个百分点。

  (五)非公有制工业经济成为主导力量。2009年,湖南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3000亿元,达到3004.82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占湖南非公有制经济的42.3%,比2005年提高0.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1.5%,比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速快5.7个百分点。其中,2009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2451.77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57.7%,比2005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7.6%,比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速快11.8个百分点。

  (六)非公有制经济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完成投资4864.46亿元,是2005年的3.4倍;占全社会实际完成投资额的63.2%,比2005年提高7.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8.3%,比全社会实际完成投资额年均增速快6.7个百分点。其中,2009年非公有制工业投资2435.96亿元,是2005年的3.9倍,年均增长40.3%,增幅比全部工业投资高4.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施工项目14884个,年均增加1614.5个。

  (七)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增势可喜。2009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营业收入)8389.88亿元,是2005年的 2.4倍。其中:非公有制批发和零售企业分别实现商品销售总额为3563.18亿元和4108.95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1倍和2.1倍;非公有制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15.76亿元和602.00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1倍和2.3倍。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和困难

  (一)工业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2009年,湖南非公经济规模工业企业10628户,户均资产总额3865.88 万元、主营业务收入7650.84万元、利润355.33万元和从业人员142人,分别仅为国有控股企业的0.59%、 14.8%、 13.2%和19.7%。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和100亿元的非公有制经济工业企业分别只有26户和1户,比国有控股企业少22户和6户。

  (二)高新技术产业较少,发展方式粗放。湖南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走的是低起点、低成本的发展道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高能耗的经济资源供给。2009年,以规模工业中非公有制企业为例,有3536户企业为高耗能企业,占全部非公有制企业的33.3%,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93.96亿元,仅占24.9%;高技术行业企业仅有479户,占4.5%;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经费支出户均仅64.15万元,仅为国有控股企业的0.8%,非公有制企业面临着创新意识不强、核心竞争力不高,资源浪费严重等挑战。

  (三)企业融资难,流动资金短缺。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管理不规范以及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中小型企业获得贷款难度较大,制约着中小企业健康发展。2009年4季度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39.9%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流动资金紧张的局面,5.1%的企业更是出现严重紧张(缺口20%以上)的现象。

  三、促进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几点建议

  进一步促进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必须以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为目标,切实改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环境,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培养骨干企业。继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市场经济的搏击中要重点培养骨干企业,并起到带头作用,鼓励引导中小企业走资产集聚、品牌集聚的发展之路。通过资本运营、品牌合作、协作配套等多种形式,推动大中小企业联合,组建中小企业集团以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大协作的“多赢”方式,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扩张,带动企业在整体实力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和飞跃。切实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综合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基业常青。

  (二)坚持产业经济方式转变,重点扶持高新低能耗企业。要坚持把促进发展与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政策引导和服务支持,实现中小企业由数量向质量、由粗放向集约、由外延向内涵发展的转变。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和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对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医药、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给予重点扶持。要通过财政专项资金资助、科技风险投资、投融资担保、以及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等形式,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及其项目,鼓励自主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予以优先支持。推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对高效益低能耗的企业给予一定优惠政策。

  (三)坚持完善银行信贷制度,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缓解非公有制企业流动资金紧缺矛盾要从政府、银行和企业自身三方面着手。政府加大财税等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从法律方面完善信用制度和规则,组建由各职能部门组成的信证机构,对中小企业及业主个人的信用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估。银行要积极放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特别是要加大对市场发展前景好,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企业要充分借助国家已放宽了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通过中小企业板上市,增加直接融资。

  注:2009年数据均为年快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