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单位”是各级各类法人单位及其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的总称,是构成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最基本的单元,其总体规模和结构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实力和结构特点。基本单位变化是市场和政府调控作用的体现,社会的进步都需要依托基本单位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作为支持。基本单位的增减变动,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要源头和载体。通过对基本单位总体状况和结构特点的分析,揭示基本单位发展变化的规律、特点、结构和趋势,对于各级政府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改善经济调控和加强市场监控,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表明,湖南基本单位与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相比,呈现出数量增多、结构优化、实力增强等变化,但也存在企业规模总体偏小,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市州之间产业结构趋同,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等不足。
一、湖南省基本单位现状
2008年末,全省共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25.84万个,其中,企业法人14.05万个,占全部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的54.4%;机关、事业法人5.27万个,占20.4%;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6.52万个,占25.2%。产业活动单位33.15万个,其中:第二产业7.56万个,占22.8%;第三产业25.44万个,占76.7%。
分行业看,法人单位中,从事制造业法人单位5.55万个,占全部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的21.5%;批发和零售业2.78万个,占10.8%;教育1.45万个,占5.6%;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8.49万个,占32.9%。这四个行业合计占70.7%。产业活动单位也主要集中分布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制造业的产业活动单位有5.61万个,占全部产业活动单位的16.9%;批发和零售业有3.34万个,占10.0%;教育有2.76万个,占8.3%;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有10.60万个,占32.0%。以上四个行业合计占产业活动单位的67.2%。
与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比较,湖南省第二次经济普查基本单位变化呈如下几个特点
(一)基本单位数量增多,企业法人单位增长快,单位结构优化。2008年末,全省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比2004年增加7.80万个,增长43.2%。产业活动单位增加7.31万个,增长28.2%。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法人单位7.34万个,增加2.50万个,占全省法人单位总数的28.4%,第三产业法人单位18.50万个, 增加5.31万个,占全省法人单位总数的71.6%。从单位类型结构来看,企业法人单位增加6.43万个,增长84.4%,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由2004年的42.2%上升到54.4%;机关、事业法人增加0.75万个,增长16.6 %,所占比重由25.0%下降为20.4%;社会团体和其它法人增加0.62万个,增长10.5%,所占比重由32.8%下降为25.2%。
(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娱乐等单位快速增长,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2008年末,全省有教育单位1.45万个,比2004年增加0.37万个,增长34.1%;卫生、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单位0.81万个,增加0.21万个,增长35.1%;医院有0.10万个,增加0.02万个,增长32.7%;卫生院及社区医疗单位有0.28万个,增加0.03万个,增长11.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单位0.37万个,增加0.14万个,增长61.4%。
(三)企业法人单位整体实力增强。2008年末,湖南省企业法人资产总计为38920.35亿元,比2004年增加21209.39亿元,增长1.2倍;完成营业收入23029.52亿元,比2004年增加14427.13亿元,增长 1.7倍。
在行业分布上,营业收入增长幅度较大的是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163.79亿元,比2004年增加147.97亿元,增长9.4倍;教育业营业收入30.15亿元,增加26.5亿元,增长7.3倍;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营业收入32.36亿元,增加6.71亿元,增长3.8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525.71亿元,增加383.71亿元,增长2.7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376.5亿元,增加267.18亿元,增长2.4倍;制造业营业收入11090.4亿元,增加7474.1亿元,增长2.1倍。
(四)除极少数国家垄断行业外,民营资本均已全面进入,且已占主导地位。2008年末,全省第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实收资本总额为5907.88亿元,比2004年增加2397.32亿元,增长68.3%。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不含行政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的实收资本总额中,国家资本1656.08亿元,增加389.48亿元,增长30.8%;集体资本203.51亿元,增加25.09亿元,增长14.1%;法人资本1419.47亿元,增加259.1亿元,增长22.3%;个人资本2297.19亿元,增加1587.44亿元,增加2.2倍;港澳台资本141.72亿元,增加65.85亿元,增长86.8%;外商资本189.92亿元,增加70.35亿元,增长58.8%。
分行业看,除目前处于国家垄断的烟草、电信、航空、铁路、管道运输、金融等行业外,民营资本已经全面进入,且在采矿、日用消费品制造、住宿、餐饮等行业占主导地位。有代表性的69个行业中类中,个人资本占实收资本比例在10%以下的有8个;10%-20%之间的有7个;20%-30%之间的有5个;30%-40%之间的有7个;40%-50%之间的有11个;50%-60%之间的有13个;60%以上的有18个。
(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2008年末,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有2.9万个,企业资产达到22062.6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 5671.98亿元,与2004年相比,企业数增加1.68万个,增长1.4倍;企业资产增加12271.85亿元,增长1.3倍,营业收入增加3054.88亿元,增长1.2倍。
2008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企业成倍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幅最大,比2004年增长3.5倍,其次是租赁业,增长1.9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6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长1.5倍。
从企业规模来看,排在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前四位的是:租赁业,增长速度最快,企业资产总计比2004年增长2.4倍,其次是金融业,增长1.7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长1.4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74.7%。
从企业的收入状况来看,收入大幅增长,涨幅最大的是租赁业,比2004年增长5.0倍;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7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长2.4倍;金融业,增长1.8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4倍;涨幅最小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比2004年增长了23.3%。
(六)长株潭地区优势明显,中心城市地位突出。从全省基本单位的区域分布来看,集中度非常高,全省基本单位主要集中于“3+5”城市群中。长株潭作为湖南的核心增长极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8市法人单位共计16.75万个,占全省法人单位总数的64.8 %,其中:基本单位数最多的是长沙市,为3.99万个,占全省15.4 %,其余依次是常德市,为2.69万个,占10.4%;衡阳市,为2.38万个,占9.2%;岳阳市为2.19万个,占8.5%;株洲市为1.69万个,占6.5%,益阳市为1.57万个。占6.1%;娄底市1.14万个,占4.4%;湘潭市为1.1万个,占4.3%。
(七)私营企业成为新增就业的主渠道。2008年末,在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国有企业从业人员286.83万人,与2004年相比,增加了6.6万人,增长2.3%;私营企业从业人员328.48万人,增加162.36万人,增长97.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2.53万人,增加3.59万人,增长40.2%;外商投资企业13.07万人,增加5.11万人,增长64.2%。私营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38.1%,与2004年相比,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
二、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总体偏小,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湖南企业规模虽有所扩大但总体仍偏小,中、小企业仍是主体。2008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24万个,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8.3%;建筑业资质以上企业0.24万家,占全部建筑业企业的43.3%;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0.1万家,占全部批发零售企业的6.9%;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0.07万家,占全部住宿餐饮企业的16.2%。从企业资产情况来看,2008年末,全省资产在5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3.3万个,占企业总数的23.6%;资产在50-100万元的企业有2.5万个,占企业总数的17.8%;资产在100-500万元的企业有7.96万个,占企业总数的56.5%,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0.53万个,占企业总数的0.4%。从企业控股情况看,2008年的14.05万家企业中,私人控股企业有12.07万个,占企业的85.7%,而国有控股企业仅有0.69万个,占企业的4.9%。
毫无疑问,中小企业、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提升经济活跃程度和扩大就业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这类企业多属于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这类企业一般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品结构初级化、技术结构低度化、组织结构分散化,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由于缺乏灵通的市场信息,不能准确把握产业政策,企业主往往只从自身、眼前利益出发,投资、生产缺乏深入研究和长远考虑,片面追求短期利润,盲目、无效投资及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普遍,行业内部过度竞争,减利问题日渐突出,造成企业经营困难,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存活率。
(二)产业结构趋同严重,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单位增长快。经过多年的调整,湖南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许多地方结合本地的传统和实际,逐步培育出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群,形成了一定的专业规模和区域优势。但也普遍存在重复引进、重复建设现象,产业结构趋同严重。从行业大类看,全省企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业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建筑业。2008年末湖南省有制造业企业5.55万个,占全省企业法人的39.5%、批发业和零售业企业2.78万个,占19.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0.69万个,占4.9%;房地产业企业0.60万个,占4.2%;建筑业企业0.56万个,占2.2%,这六个行业占全部企业的70.6%。与此同时,行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有些行业过度集中于某个或某几个产业,造成产品单一,难以形成产业链,不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以水泥生产为例,湖南省水泥产量一直排名靠前,从2007年起,国内水泥生产企业纷纷入湘,2007年省政府分别与中国建材集团和中材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华新水泥集团也加速在我省布阵。2007年,全省水泥产业投资39.6亿元,建成新型干法生产线8条,使全省新型干法生产线达到21条,还有22条新型干法生产线正在建设中。2008年末,全省水泥生产能力达到8439.63万吨,当年新增生产能力649.87万吨,生产能力利用率为74.23%,当年水泥产量6023.36万吨。资兴市已经有生产能力达200万吨的金磊南方水泥,北湖区又与华新水泥合作,筹建了华新水泥(郴州)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也超过200万吨,而两厂的距离不超过40公里,局部竞争之激烈可以想象。
2007年,湖南省强力治理洞庭湖污染,关闭了沿岸234个排污严重的造纸厂,使洞庭湖的水质明显改善。但经济普查结果显示,一方面政府在强行关闭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但一些地方受利益驱使,新上的同类企业要大于关闭的企业。2008年末,全省造纸企业758个,比2004年减少了140个,如果算上关闭的234个,实际上有的地方还是新上了一些造纸厂;纸浆制造企业53个,增加了32个。一些地方利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设备,没有任何环保设施,冶炼铁合金、冰铜、粗铅、三氧化二锑等产品,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对策与思考
(一)全面贯彻落实促进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使新企业不断涌现
1、做大做强民营经济。要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政策、环境、资金、市场、人才等方面对民营经济加以扶持,对一些有发展前景、主业突出、规模较大、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辐射能力强的民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不断做大、做强、做优民营经济,促进民营经济结构升级,提升民营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2、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步伐。要重点解决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产业关联度不强、产业链不长、产出效益低、基础设施弱、人才短缺等问题。
3、加大与央企、外企的合作力度。加大与央企、外企的合作,既可以增加我省企业的数量,更有利于提升我省企业的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优化单位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
要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1、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近几年来,湖南省把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提升农业的增值能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农副产品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末,湖南省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5059个,食品制造企业1762个,分别比2004年增加2361个和736个。但是,与全国和先进省份比较,湖南农业生产与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脱节,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以发展大企业、大公司为核心,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目前,湖南省已基本形成10大优势产业集群和77个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拥有华菱钢铁、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中国南车等一批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优势企业,机械、石化、有色和钢铁等4个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千亿元,在全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要运用国家和我省对重点企业的各种支持政策,集中扶持列入省标志性工程和重点工程的企业集团尽快壮大实力。鼓励优强企业利用自有的产品品牌和核心竞争力,找准市场定位,并通过兼并重组和吸引社会资本向产权多元化发展,利用社会存量,调整产品结构,开拓产品市场。对其有利于行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改造项目,将优先支持其直接融资,鼓励、支持建立现代化的开发、生产和营销体系。以大企业、大公司为依托,引导中小企业参与其分工协作,推动中小企业优化重组。支持我省骨干企业改变“小而全”的落后生产方式,向系列化、多品种、规模化发展,创优秀品牌,形成企业特色。鼓励零部件企业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实现规模经营,向系统供货、模块化供应方向发展,逐步成为全国性、全球性供货商。与此同时,要坚决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3、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居民服务、养老、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产业和能够促进第二产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提升产业素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居民服务、养老、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产业必须快速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需要。因此,要对传统和现代服务业进行分类指导,优化内部结构,促进协调发展。要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打破行业垄断。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业发展环境和产业素质。完善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现代服务业。要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着重推广高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为农业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培养、产品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提高现代农业水平。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尽快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的业务创新,着力解决好中小企业资金、技术等难题,增强企业融资能力。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化进程,构建仓储、信息等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和引进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努力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