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中央对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进城镇化发展制度创新提出的要求。今年5月4日至5月15日,为全面了解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就业情况,湖南省统计局组织实施了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就业情况的专项调查。调查对象为全家离开农村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的农村住户和近五年来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城镇住户。
一、农村转移人口基本特征
本次调查抽取了长沙、湘潭、岳阳、邵阳4个市26个区县1007户调查户,共2996人。其中男性1524人,女性1472人,男女性别比为1:0.97。
(一)以青壮年劳动力群体为主。调查显示,抽取的人口中,20岁以下的有632人、20-30岁的有642人、30-40岁的有699人、40-50岁的有622人、50岁以上的有401人。20~5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共1963人,占65.5%。
(二)已婚者占大多数。调查人员中,953人未婚,1967人已婚,25人离异,51人丧偶,已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为65.7%。
(三)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良好。调查显示,调查样本中,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2371人,一般的522人,不好的103人,分别占比79.2%、17.4%、3.4%。
(四)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高中、中专及以下。对文化程度的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1528人,高中837人,中专156人,大专301人,大学本科及以上173人。高中、中专及以下占总人数的84.2%。
二、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就业现状
本次调查抽取的样本中,56.9%的转移人口取得非农户口,43.1%的转移人口仍是农业户口。调查结果显示,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就业的现状呈现出下列特点:
(一)土地被征用是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重要原因。已经在城镇落户的人口中,由于土地被征用而转为非农户口的占到33.5%,因在城镇购房而取得非农户口的为25.8%。
(二)家人、朋友介绍是获得工作的主要途径,就业单位以个体私营为主。已经就业的人口中,通过家人、朋友介绍的就业的最多,占35.3%,其次是政府介绍,为22.0%(见图1)。从就业单位的性质看,以个体私营和其他为主,分别为31.9%和37.3%。此外,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为14.5%,企业为16.3%。
(三)就业率、工资水平偏低。从调查情况看,2996名受访者中有1740人实现就业,占总人数的58.1%。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1700元左右,其中,1000元以下的229人,占比13.2%,1000-2000元的1188人,占比68.3%,2000元以上的322人,占比18.5%。
(四)拥有医疗保险的人数占比最多。当问及“有以下哪些社会保障”时,选择医疗保险的有1928人,占总人数的57.7%,其次是养老保险,为15.4%,其他保障所占比例较小,没有任何保障的人数所占比例为35.0%(见图2)。
(五)超六成受访者对就业形势表示担忧。面对“您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如何”问题,8.4%的受访者认为形势好、就业没有压力,30.3%的受访者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大,44.7%的受访者认为形势较严峻、就业比较困难的占,16.6%的受访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很困难。
三、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落户困难。在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基础上衍生的一系列的歧视性制度,是目前影响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的政策性因素。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或经商享受不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在城市暂住过程中还要交名目繁杂的各种管理费,增加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虽然通过买房可以在城市落户,但日益飞涨的房价确让大部分农民望而兴叹。此次调查的农村转移人口当中,还有43.1%的人未能取得了城镇户口。让这部分人最担忧的便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在长沙市的调查中,94.5%的受访者希望子女在居住地就学。
(二)文化程度不高,整体素质偏低,就业形势严峻。被调查农村转移人口当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占51.0%。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而且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也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要求。因此,在劳务市场缺乏竞争力,就业渠道狭窄,劳动报酬低。从被调查者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判断看,普遍都表示不是很乐观,认为就业比较困难就业很困难的人数占60%以上。
(三)缺乏社会保障。调查结果显示,虽然近年来城乡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健全,城乡居民参合率大幅提高,被调查者享有医疗保险人数的占56.9%,但享有养老保险的人数比例确只有15.4%,享有其他保障的人数所占比例则更少,而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人数占到了35%。由于落户城镇后就意味着失去了承担着自己生存和社会保障功能的土地,而现行的政策暂未充分考虑到这个群体养老、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因此有些人一离开土地就等于失去了基本生存的生活底线,成为新的城市弱势群体。调查中,邵阳市部分农民工反映,工作中维权难度大,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应有赔偿,不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待遇,遭歧视现象较为普遍。这部分人如改变当前户口状况,将被边缘化,由于现实的社会保障未能及时跟进,他们将游离于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之间一段时间,自身生活成本将加重,后顾之忧将增加。
四、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发展农民技术教育,特别是抓好农民从业资格证书教育,把培养具有专业特长的新型农民作为农业教育的战略重点,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教育体系。大力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大力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把培训和农民创业、重新择业等结合起来,提高农民创业和到其他非农产业择业的技能。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逐步取消户籍城乡分置制度,建立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保证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合法的迁徙权;二是取消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经济社会方面的规定,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子女上学、就业、培训等方面和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促进城乡人员的合理流动。
(三)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要解决大量农村人口转移问题,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实现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一是发展大中城市,实现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的二三产业分流,使农村人口真正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的常住人口和永久性劳动者。二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这是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领域。三是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工商贸易及服务功能齐全的集镇,成为农村的集贸中心、加工中心和居住中心,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合理分流农业人口。
(四)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要实现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健全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形成统一开放、公开竞争的人力资源市场。首先要建立规范、功能齐全的职业介绍服务机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培育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使分散的小农户与大市场连结起来,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合理使用;其次要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加规范有序,更加富有成效。
(五)激发农民创业激情。鼓励农民创业,是吸引农民走出土地,重新择业的重要途径。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从事各项加工业和贸易,是农民创业的重要形式。鼓励农民创办自营经济、股份合作经济,使他们通过比较效益逐步探索,从经营农业为主,到农业经营和非农产业经营结合,最后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转为其他非农产业,从而实现身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