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尽管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趋紧,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持下,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我市中小企业继续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发展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扩大经济总量、缓解就业压力、活跃市场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大中企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中小企业经济总量继续增加。2011年末,全市中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50.66亿元,同比增长19.8%;中小企业增加值达到982.21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二位(仅次于长沙),同比增长14.3%;中小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7%;中小企业拉动GDP增长7.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1.4%。
(二)中小企业对财政支撑作用明显。随着中小企业收入和利润的较快增长,中小企业税收也稳步增长,对财政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由于中小企业在地方经济构成中占有较大份额,已成为地方财税的主要支撑。2011年,全市中小企业共完成税收收入合计53.32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市全部税收总额的37.8%(不含中央驻岳企业)。其中国税收入26.38亿元,占全部国税收入的24.7%;地税收入26.94亿元,占全部地税收入的78.8%。
(三)中小企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2011年,全市全部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67.05万人,同比增长16.1%,其中,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63.03万人,同比增长16.7%,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94.0%,占比同比增长0.5个百分点。2011年,全市全部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为3.18万元,同比增长23.3%,其中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为2.67万元,同比增长46.2%,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增长幅度高于全部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幅22.9个百分点。
(四)中小企业优势行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岳阳中小企业优势产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金融、工业、建筑业等行业中小企业增加值分别达到6.58亿元、646.90亿元和88.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0.9%、18.1%和16.6%。
(五)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总量稳步增加。2011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49.29亿元,比年初增加163.52亿元,增长20.9%。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08.31亿元,增加80.33亿元,增长26.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18.17亿元,增加15.05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39.15亿元,增长14.8%,占全部企业的44.13%。
(六)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势头强劲。2011年末,全市上市公司数量10家,实现直接融资32.2亿元。其中,首发融资5.1亿元。年末全市证券公司营业部9家,证券交易额997.15亿元;辖区共有期货公司3家,成交金额1080亿元。其中,凯美特在深交所首发上市,募集资金5.1亿元;科美达引进中南成长,增资扩股8500万元,胜景山河引进中科招商等5家机构,增资扩股12750万元;金联星引进上海基石、深创投、北京雅才,增资扩股6500万元;鑫祥碳素引进美亚投资和浙江国信,增资扩股7000万元;吉祥石化引进湘高投和鑫汇投资,增资扩股5500万元;尤特尔引进九鼎投资,增资扩股4444万元;汨特科技、湘菌科技、福星林业和金泰粮油在天交所利用股权挂牌和股权质押融资融资共4000万元;天润发展等企业产权交易共57279万元。
(七)中小企业专利授权量大幅增长。2011年,全市中小企业申请专利708项,比上年多出299项,同比增长73.1%,占全部企业申请专利的比重达94.4%;其中专利授权439项,比上年多出228项,同比增长108.1%,占全部企业的比重达92.8%。
二、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说我市中小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来看,企业发展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因素,已经或者即将制约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政策不配套。政府在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问题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2003年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融资提供了保护和支持,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改善企业运营环境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湘政发﹝2012﹞1号),明文要求加大对中小型、微型企业扶持力度。但地方政府缺少相应的配套法规和制度,导致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难以落到实处。
(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优的主要表现:一是金融经济共生环境差,流通市场公信度低;二是行政执行力差,市委、政府的决策很难贯彻到位;三是征地拆迁艰涩,项目推进难;四是法治环境不优,利益趋动执法问题存在;五是部分职能部门和执法人员存在“索、拿、卡、要”的现象。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从实际情况看,我市中小企业中,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高,新型高科技含量的企业数量较少;产品加工链条短,深加工产品所占比重较低;多数企业仅仅通过简单扩大再生产实现规模扩张,自身发展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和投入机制至今尚未形成。从深层次看,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淡薄。多数企业管理者对自主创新存在误解,认为自主创新投资大、回收期长,而且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过分看重现实利益。二是自主创新人才匮乏。多数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来自本地农村,无论是企业经营者、技术人员,还是一线员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且整体水平较低,自主创新高层次人才更是奇缺。
(四)土地供给紧张。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土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尤其可供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土地资源更加稀缺。目前,国家对用地指标控制非常严格,非农用地供给十分紧张。我市能给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用地的土地资源储备也十分有限,企业申请用地的条件苛刻,而且程序复杂,因此中小企业规模扩大受到很大限制。
(五)融资难度大。当前,制约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还是融资难。一是中小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不健全,财务核算随意性大,难以达到银行贷款条件,融资途径不畅通;二是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寻求担保困难。目前国内银行一般偏好于房地产等不动产的抵押,而中小企业大多受经营规模所限,固定资产较少,土地房屋等抵押物不足,一般很难提供合乎银行标准的抵押品,且中小企业的高倒闭率和高违约率使得银行难以遵守安全性和收益性原则,导致银行不愿放贷;三是融资成本高。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借款方面不仅与优惠利率无缘,而且还要支付比大中型企业借款更多的浮动利息。同时,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多采取抵押或担保方式,不仅手续繁杂,而且为寻求担保或抵押等,中小企业还要付出诸如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等相关费用。正规融资渠道的狭窄和阻塞使许多中小企业为求发展不得不从民间高利借贷。
(六)企业普遍存在用工紧缺的问题。一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不稳定,多是订单生产模式,受资金、原材料、产品销路等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个别企业经常出现生产不连续甚至停产现象,致使工人对企业信心不足从而造成工人流失。二是中小企业生产生活环境欠佳导致流失。三是用工不规范致使制度约束力低。由于中小企业的特性,部分企业为了减少企业用工成本,一般不与工人直接签劳动合同。松散的用工模式导致企业急需用工时缺口难以弥补。四是教育体制和社会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用工短缺。全市实用型人才培养不能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全市部分新增就业人员对基层基础工作岗位仍存有偏见,认为该类工作的收入不高、社会地位偏低、稳定性较差、今后的发展前景有限,很多独生子女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子女从事基层基础劳动,高校毕业生择业时也不倾向于中小企业的基层岗位。
三、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保护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我市应尽早出台一套旨在优化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政策法规,在招商引资、融资担保、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为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保护。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保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二)简化各级行政审批手续和办事流程,提高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效率。公开办事流程,包括审批、核准、备案所需材料和办事指南,实行透明化、规范化管理。坚决制止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行为,依法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场所的治安管理,切实维护中小民营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三)培育和发展高效的技术成果转移市场。科学技术成果在企业中的使用投产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市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由于中小企业受制于资金、规模、理念、人才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很难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因此,培育和发展我市的技术成果转移市场,方便中小企业引进、吸收、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并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增强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确保中小民营企业用地。要采取积极措施,对闲置土地进行清理,对土地进行分类摸底,加强规划,依法管理,切实做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工作。鼓励新增中小企业落地产业集聚区,并提高企业项目用地容积率,引导企业建筑,提高用地效率。
(五)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为其发展提供强劲有力的资金保障。融资难是我市中小企业发展普通面临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必须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规范担保公司运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同时鼓励各类经济实体入股担保公司,最大程度地利用民间资本;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开展信用评定,树立良好形象,提高信用等级,这样才能获取金融机构更多的支持。
(六)加速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升级。在依靠廉价劳动力低成本发展优势逐步丧失的大背景下,企业必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创立自主品牌、研发专利技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使企业扩大盈利空间,这是我市大多数中小企业走出用工短缺困境的有效途径和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