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工作 > 他山之石

七十年投资建设 长沙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编稿时间:2021-03-23 16:48   来源:长沙市统计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加大生产、生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投入持续加大,投融资体制深刻变革带动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民间资本为全市投资发展注入新动力。70年投资建设,为长沙 “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投资规模稳步扩大,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1951-2018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3万亿元,年均增长16.0%。回顾这70年的发展历程,长沙固定资产投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基本建设恢复阶段(1951—1978年)。建国初期,长沙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投资建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以基本建设为主,投资总体规模偏小。这一时期全市累计完成投资20.38亿元,年均增长7.4%。

2、投资起步发展阶段(1979—1999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投资环境趋好,长沙投资规模明显提升。这一时期全市累计完成投资720.27亿元,年均增长20.8%。

3、投资迅速扩大阶段(2000—2011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长沙全面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投资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投资规模迅速扩容。这一时期全市累计完成投资14905.78亿元,年均增长33.1%。

4、投资优化发展阶段(2012—2018年)。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投资质量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全市累计完成投资40632.34亿元,年均增长15.6%。

二、投资结构更趋合理,产业内部形成新格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投资建设围绕各个阶段发展中心有重点、有步骤展开,投资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

1、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积极调整。90年代初,全市提出了“优化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发展方针。在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带动下,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长沙三次产业投资结构长期以来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三二一”的格局。2001年开始,随着长沙“兴工强市”战略深入实施,振兴工业实体经济效果明显,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提升,全市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2001年0.4:14.4:85.2调整为2011年的1.5:29.8:68.7。“十八大”之后,全市第二产业投资的比重基本保持在30%左右。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0.7:31.4:67.9。

2、农业基础地位巩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长沙积极实施统筹城乡融合发展行动计划,通过修建大型水库、村委会改扩建、安全饮水工程、村级道路硬化、土地整理等一系列农业项目的实施,加快了城乡资源要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对接和环境同治,确保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1979-2018年,全市第一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9.8%。截至2018年底,已基本实现乡镇30分钟上高速,行政村、自然村100%通水泥路,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率、自来水普及率、乡镇污水处理厂覆盖率分别达90%、85%、75%以上。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涌现彩陶源村、坪头村、天马新村等一批典型,形成“幸福屋场”、“乐和乡村”等品牌,成为长沙靓丽的风景线。

3、工业投资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兴工强市”战略的逐步实施,长沙工业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带动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1979-2018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65万亿元,年均增长22.2%。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长沙以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战略重点,围绕六大产业集群成功引入上海大众长沙基地、蓝思科技、格力宁乡生产基地、海信宁乡生产基地、中国通号长沙产业园、中信戴卡南方产业园、欧智通智能终端产业园等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投产,在工业投资的有力带动下,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六大优势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十八大”以来,长沙又先后出台“工业30条”、“人才新政22条”、科技“1+4”等政策,全力推动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工业投资呈现结构加速优化、动能加快转化的良好局面。2018年,全市制造业投资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57.5%,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8.1%,汽车制造业增长20.8%。全市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达到19.2%,比2012年提高3.1个百分点。2018年底,长沙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项目)总数达27个,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长沙智能制造开始向纵深发展,移动互联网、工业机器人、北斗导航、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智能驾驶等一批新兴智能产业项目纷纷落地,将不断增添长沙工业新动力。

4、房地产业快速健康发展。1998年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后,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1998-2018年,全市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770.99亿元,年均增长25.0%;累计销售商品房面积23159.60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12820.55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22.7%和32.7%,住房流通日趋活跃,商品房销售持续旺盛,市场体系逐步完善。2018年,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达到10619.79万平方米,是1998年的31.3倍;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达到25.2%,比1998年提升13.5个百分点。在加快商品住宅建设的同时,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的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有效改善了人民的居住条件。全市人均住房面积由1998年的17.48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42.7平方米,全市居民住房条件从生存型向小康型、舒适性发展。

三、城市建设投入增加,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解放初期,长沙建成区面积仅6.7平方公里。从1978年至2018,长沙城市建成区面积由53平方公里增加到567.32平方公里。经过七十年的建设,长沙城市外延快速扩展,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城市辐射源、经济增长极的功能迅速加强,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长沙城市建设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

1、基础设施日益完善。2012-2018年,全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770.34亿元,年均增长9.1%,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19.1%。对外连通方面,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布局不断完善,京广、沪昆高铁在此交汇,以长沙为中心、覆盖湖南省全省的“一环五射五纵”共计652公里的高速公路路网基本成型;城市交通方面,万家丽路快速化改造建成通车,地铁1、2、4号线开通运营,湘江新区综合交通枢纽投入运营,高铁站至机场中低速磁浮快线运行,长株潭城际铁路也与2016年底建成通车;市政设施方面,2018年,年末公共供水总量、供气总量和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分别达到6.77亿立方米、8.68万立方米和5.87亿吨,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8.3%和100%。

2、生态环境投入不断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长沙已连续实施两个“三年造绿大行动”。2012-2018年,全市累计完成生态投资1194.39亿元,年均增长16.4%,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2.9%。长沙将修建城乡绿道3000公里,新建各类公园(游园)600个,打造出20条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园林街巷,日益彰显青山绕城、碧水绕城、绿树融城、繁华簇城的城市魅力。2018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41.5%、35.6%和55.0%。

3、民生事业蒸蒸日上。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长沙以民生为导向,不断加大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力度。2012-2018年,全市累计完成民生投资3589.10亿元,年均增长26.6%,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8.8%。教育方面,2018年全市有高等学校51所、普通中学330所、中等职业学校57所、小学937所,共有在校学生183.61万人,比2012年增长28.6%;医疗方面,2018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523个,床位数7.73万张,卫生工作人员9.85万人,比2012年分别增长了5.9%、50.6%和42.7%。体育方面,长沙国际体育中心、月亮岛体育文化园、沙湾体育公园、谷山体育公园等体育场馆的满足了市民锻炼身体的需求;文化方面,“两馆一厅”、长沙市青少年宫、西湖文化园、长沙市滨江文化园、湘府文化园、长沙市规划展示馆等文化场馆的建成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旅游方面,华谊电影文化城、铜官窑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华强集团宁乡美丽中国、恒大长沙童世界项目等不断为长沙文化旅游再添新名片。

四、投融资体制深刻变革,投资主体多元化

1、投融资体制实施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投融资体制改革政策相继出台。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健全和完善了投资项目审批、备案制度,完善了政府决策机制;二是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通过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对社会投资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三是进一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允许各类企业以股权、债券等方式募集投资资金,逐步建立起多种募集方式相互补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四是创新投资模式,引进新兴投资理念,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活力;五是加强对投资活动的监管,强化投资责任和风险约束,不断提高投资效益。

2、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民间投资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随着改革开放打破了制度的藩篱,各种经济成分的投资不断增加,以单一国有经济为主体的投资格局被打破,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渐成主流,特别是民间投资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从1979年至2018年,国有投资年均增长19.0%,低于全市投资增速3.0个百分点;而民间投资年均增长24.0%,高于全市投资增速2.0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由1979年的25.2%提升至2002年的47.6%,2002年首次超过国有投资后,始终保持着60%左右的平均水平,是同期国有投资占比的3倍左右,2007年曾达到72.8%的历史最高水平。特别是2010年 “民间投资36条”发布,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民间投资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2018年,民间投资在全市20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中都有涉及,在民生投资、生态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中的占比分别达到了41.1%、22.0%和17.4%。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投资建设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当前长沙正处在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正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围绕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的总体要求,不断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益,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开放崛起做出更大贡献。

(该文来源于长沙市统计局官网tjj.changsha.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