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0-04-17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岳阳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经济结构实现持续优化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编稿时间:2019-10-08 17:28   来源:市统计局  

——新中国成立70年岳阳经济社会发展掠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已经跃为湖南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湖南经济新增长极和大城市建设,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不断升级;着力处理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始终把结构调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全市经济结构实现持续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不断向好。全市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为推动岳阳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二、三产业共同带动,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坚持不断稳固第一产业、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整体思路,三次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更趋巩固,工业逐步迈向中高端,服务业成长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次产业结构深刻变化,服务业占比逐步超过一、二产业。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生产几乎为零,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逐步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结构较均衡的工业体系。全市服务业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增加值占比不断提高。1949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2.81%,1978-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4.03%升至48.86%,提高34.83个百分点,2017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二产业,实现了”二、三、一”产业结构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呈现前升后降的态势,从42.05%降至41.76%,下降0.2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从43.91%降至9.38%,下降34.53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5%,三次产业占比调整为9.38∶41.76∶48.86。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多元化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起初,农业生产条件落后,产量较低,主要解决吃饱的问题,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且产品种类单一。随着农业政策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建立和完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由1949年的74.55%下降至2018年的46.45%,林、牧、渔业比重分别由2.02%、10.38%和2.62%提高至2018年的3.63%、24.56%和19.15%。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0%,全市1000亩以上种粮大户达140户,30亩以上种粮大户28547户,全国粮食主产区作用日益显现,成为全国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国家牲猪、水产品养殖基地。

工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门类逐步健全、有一定科技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初期,岳阳只有1家平江黄金矿企业和22家扎花、榨油、碾米的小作坊,生产能力和水平很低。随着改革开放和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逐步从结构简单到门类齐全、从劳动密集型工业主导向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共同发展转变。目前,全市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庞大的工业体系,涵盖36个工业大类。十八大以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等国家重大战略措施推动下,全市工业经济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工业发展质量提升,朝着“工业强市”的目标不断奋进。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和高加工度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7.5%和22.1%,全市40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33.9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9.2%,比2011年提升了10.1个百分点。

服务业层次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迅猛发展。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市服务业处于零基础,到改革开放初期,服务业作为“非生产部门”,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业态多样、功能完善的集聚区。2005-2018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4 %,明显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蓬勃发展。2014-2017年,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07%,其占GDP的比重上升0.16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达到5761.84万人次和567.58亿元,比1988年分别增长32倍和1465倍。

二、经济增长由单一依靠投资拉动转向依靠消费和投资协同拉动,三大需求内部结构持续改善

消费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经济盘子小,三大需求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大,特别是对外开放以后,对投资的依存度不断上升,一度超过60%,出现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岳阳资本形成率由1978年的12.1%上升到2015年的50.4%,最终消费率则由86.5%下降到48.4%。面对这种情况,全市坚持扩大内需尤其是把扩大消费作为主要着力点,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2017年,最终消费率为51.4%,资本形成率为46.2%。2010-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0.7%,比资本形成总额高5.3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新兴消费进入百姓人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正步入全面小康。近年来,全市居民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消费形态从基本生活型转向发展享受型,消费品质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服务消费比重不断提高。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87年51.3%下降至2018年28.3%,居民消费支出中,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分别为12.38%、16.50%和7.94%。居民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从上世纪80年代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老三件”到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再到智能移动电话、计算机和汽车成为消费新宠。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的移动电话、家用电脑和家用汽车分别为262台、61台、50辆。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投资关键性作用持续发挥。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经济主要依靠农业,没有发挥投资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投资不但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也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1995-201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6%,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年均增长34.66%,第二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8.73%,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21.48%。2018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6.94%,比1995年提高11.8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投资占比为2.19%,提高2.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占比为40.87%,降低13.9个百分点。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短板领域投资不断加大,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13-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22.50%。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21.64%,比2013年提高14.42个百分点。

进出口结构调整优化,贸易份额不断提升。全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90年零的突破发展到2018年的31.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额从2010年的300万美元发展到2018年的3317万美元,年均增长35.03%。2018年,全市共有240家外贸企业产生实绩,外贸备案企业总量达到603家,共有114家企业实现“破零倍增”,进出口商品遍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154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市场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在传统贸易市场继续巩固的同时,与东盟、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贸易往来快速发展。2018年,对泰国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2.82%,比2000年上升0.85个百分点;对美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和南非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分别为34.69%、20.89%、8.74%、1.65%和0.73%。

三、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明显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居民绝大多数为农村户口,极少数为城镇户口,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工业化快速推进和农业生产力快速提高,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978年末的9.4%上升到2018年末的58.0%,提高了48.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国家户籍改革制度,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注重提升城镇化质量,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推行居住证制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201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33.6%,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缩小到24.4个百分点。

小城镇数量持续增加,网络体系不断完善。随着城镇化进程提速,以小城镇群为主体的空间格局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以省会长沙为龙头,以地级市等中型城市为主体,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补充,以广大乡镇为底基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城镇网络体系。1978-2015年,建制乡、镇数量分别由211个、18个变为15个和89个。2016年,随着撤乡并镇推进,虽然乡的数量有所减少,但并镇以后,镇的主体功能得到进一步的集聚和发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棚户区改造和园林绿地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功能和宜居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完成省定棚改任务3.2万户、农村危改任务1.44万户,征拆房屋291.4万平方米,搬迁20189户,腾地6325亩。2018年末,城市人均公园公共绿地面积9.38平方米,新建小区绿化率达到38%以上,比1995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乡村发展呈现新面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三农”问题关系事业发展全局。改革开放以来,全面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2018年末,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1.8万公里,实现了所有乡(镇)全覆盖;乡镇通宽带比例也达到了100.0%。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汽车、计算机、移动电话等在农村普及速度明显加快,2018年末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6辆、计算机32台、彩色电视机 127台、电冰箱117台、洗衣机103台、空调134台。农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逐步提高,2018年新型农村合作政策范围内医疗门诊和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50%和75%左右。

四、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持续推进,国企竞争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石化等国有企业经过“放权让利”、“抓大放小”、“公司制股份制”等一系列改革,实现了从绝对垄断到合理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继续在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企业数量占3.54%,但主营业务收入占23.37%,利润总额占22.44%,成为稳定全市经济的稳定器。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不断焕发生机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在促进增长、扩大就业、增强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末,全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数量达到868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6.72%;平均用工人数208451人,占比达58.94%;资产总计达到866.81亿元,占比达40.82%;主营业务收入2353.52亿元,占比达47.18%。此外,点多面广的民营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在产业链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吸纳就业、推动创新不可或缺的力量,是经济中充满活力的组成部分。

五、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70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创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再分配注重公平,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逐步改善收入分配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两个同步”的要求,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世纪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41元,比1987年增长4倍多,到2012年突破2万大关,达到2211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000年的2000元级别递增至2012年8000元级别。2013-2018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9%和9.3%,快于人均GDP增速1.5个和1.9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财产性收入占比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一致实行的绝对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工薪收入几乎是城镇居民收入唯一来源,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从集体所得的工分收入。改革开放以后,全国逐步破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全市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由单一的工薪收入转为多种收入来源并存。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不含自产自用),工资性收入占比下降至62.92%,财产净收入提高到6.49%。随着农村外出务工的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不含自产自用),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占比分别提高到52.94%和20.95%;财产净收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占比提高到1.90%。

城乡收入差距收窄,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弱势群体和贫困县区特别是革命老区的财力支持,城乡、区域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村贫困状况得到极大改善。2000-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6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总体上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00年的3.24缩小为2018年的2.09。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由2013年的2.13下降至2018年的2.09。扶贫成绩斐然,截止2018年底,全市109个贫困村出列,6.06万人成功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9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岳阳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均取得重大进展,结构不合理状况有了明显改观,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为迈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但也要看到,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的速度有所趋缓,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好一江碧水”的殷切嘱托,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践行“一三五”基本思路,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湖南发展新增长极和努力建设湖南大城市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