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0-04-17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岳阳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以匠心 守初心 岳阳投资铸辉煌

编稿时间:2019-10-08 16:37   来源:市统计局  

——建国七十年岳阳市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成就综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19年新中国迎来了七十华诞,七十年来,岳阳市经济与社会事业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进步、从荒芜到繁华的历史性跨越。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立了完整的产业体系,投资体制深刻变革,投资主体更加多元,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呈现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国民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

前路漫漫多沧桑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岳阳人民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1949年到1952年,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奋勇前行,快速整治了战争的创伤,并开始了恢复性建设工作。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3万元,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从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一直到197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6亿元,年均增长率2.8%(以1952年为基期)。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35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7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0.24亿元,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21.1:64.5:14.5。

这一时期,全市经济基础薄弱,基本建设投资主要投向农业和工业,基本建设管理体制以高度集中和单一计划为主要特征。这种计划统配的方式在建国初期和以后若干经济调整时期为全市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初步形成了岳阳的工业体系,建成了一批基础工业项目,缓解了基础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先后建成了3517厂、桃矿、岳阳造纸厂、岳阳县城吊桥水厂、岳阳电厂、长岭炼油化工总厂、汨罗纺织厂、岳阳县北门水厂、岳阳石油化工总厂、洞庭氮肥厂等。但是,这种高度集中的国家一元投资模式存在明显的弊端,从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间,在国家总体政策的影响下,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市的基本建设投资除了一些政治需要的建设外,基本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乘风破浪谋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乘着改革的浩荡春风,岳阳城乡建设快速发展。无论投资规模还是投资结构,无论投资质量还是投资效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018年,岳阳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18.22亿元,是改革开放前投资总量的60倍,年均增长率19.3%(以1978年为基期)。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1.96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83.98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92.28亿元,三次产业投资比重分别为2.2%、40.9%、56.9%。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对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强有力的推动,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投资突破2000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最高达61.4%,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投资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强了对投资总量的宏观调控,并着力于投资结构的调整及重点项目的建设。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改善了我市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改善了城乡环境面貌和民生质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改善了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及配套服务,城市功能稳步提升。

(一) 工业投资持续增强。2018年,岳阳市工业投资743.35亿元,年均增长率21.9%(以1998年为基期),比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速度高11.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1998年的33.6%提高2018年的到38.8%,提高了5.2个百分点。

——石化工业投资由1998年的10.1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00亿元,年均增长12.1%。

——纺织工业投资由1998年的1767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55.16亿元,年均增长33.3%。

——电力工业投资由1998年的1.2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0.87亿元,年均增长19.1%。

——非金属制品工业投资由1998年的809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80.74亿元,年均增长41.2%。

——机械工业投资由1998年的6917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28.40亿元,年均增长29.8%。

2018年,岳阳市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500万吨;火电设备装机容量311.5万千瓦;水泥生产能力516万吨。饲料产量485.7万吨;精制食用植物油产量162.8万吨;水泥产量398.3万吨;发电量132.4亿千瓦时;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14.0万吨;原油加工量948.7万吨。岳阳市规模工业企业由1949年的22家发展到2018年的1301家,涵盖了国民经济行业中工业的3大门类、36个行业大类,发展了十大优势主导产业,打造了绿色化工、电力能源、装备制造、造纸印刷、北斗导航等一批沿江产业基地,创建了湖南科伦、中科电气、远大可建、东方雨虹、新金宝等一批标杆企业,形成了具有岳阳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

(二) 民间投资逐年扩大。随着国家、省以及地方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岳阳市民间投资快速增长,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撑力量。2018年,全市民间投资1121.6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4.7%(以1998年为基期),比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35.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1998年的6.9%提高到58.5%。其中:

——集体经济投资由1998年的5186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8.16亿元,年均增长14.8%。

——私营个体经济投资由1998年的1.3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737.65亿元,年均增长36.9%。

——股份制经济投资由1998年的8687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43.28亿元,年均增长21.6%。

——外商及港澳台经济投资由1998年的1.7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0.75亿元,年均增长9.5%。

我市民营企业投资的产业以及行业分布逐步拓宽,目前已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两大竞争性行业,非国有经济已成为投资的主要力量,在电力、交通运输、电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等多个社会发展领域,非国有投资也在逐步拓展。以民间投资为主的大型现代企业,已开始进入技术创新、产业集聚、专业分工社会化的发展阶段,成为推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 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岳阳房地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经过30年的发展,土地投放量逐年上升,投资规模日益扩大,房地产市场容量大幅增长,房地产业得到快速发展。1990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仅有1333万元,2003年突破十亿元,2011年突破一百亿元。2018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达200.16亿元,年均增长29.9%(以1990年为基期),占全部投资比重由1990年的0.9%上升到10.4%。其中,住宅开发投资142.35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1.1%;办公楼开发投资2.23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1.1%;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36.49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18.2%。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定金及预收款是开发资金的主要来源,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2018年,全市房屋竣工面积141.95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5.5%,其中住宅108.68万平方米,占全部竣工面积的76.6%;商品房销售面积591.4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7.9%,其中住宅521.17万平方米,占全部销售面积的88.1%。

2018年末,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已经发展到403家,资产总计达到1105.52亿元,平均每个企业资产2.74亿元,全年实现利润30.03亿元,税金15.59亿元,房地产开发队伍达到1.5万人,年开发规模超过866.85万平方米。

(四) 基础建设成果显著。近年来,岳阳市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取得显著成效,先后建成了洞庭湖大桥、三荷机场、环南湖交通三圈等一大批重点工程。2018年,全市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453.95亿元,年均增长率17.1%(以1998年为基期)。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投资由1998年的14.7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2.95亿元,年均增长6.6%。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由1998年的4.5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16.92亿元,年均增长25.4%。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由1998年的1.3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72.69亿元,年均增长21.9%。

——教育、文化、体育及卫生等行业投资由1998年的1.3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43.33亿元,年均增长26.2%。

继往开来谱新篇

近年来,随着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岳阳城市建设大步向前,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座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大城市正在崛起。

(一)投资引领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2018年,岳阳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93.0:3.2:3.8转变为9.4.:41.7:48.9,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3.6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升38.5和45.1个百分点,标志着岳阳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三产业全面快速增长时期。

非公经济。1949年,全市规模工业只有全民所有制企业4家,产值288万元,占全部总产值的21.5%,集体制企业18家,产值1050万元,占全部总产值的72.5%,没有非公有制企业。而2018年岳阳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235.2亿元,其中非公有制规模工业企业1234家,增加值853.3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4.5%。

现代农业。194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为85.0:2.0:10.4:2.6,2018年为46.4:3.6:24.6:19.1,相比较,农业下降38.6个百分点,林、牧、渔业分别上升1.6、14.2和16.5个百分点;养殖比达到了43.7%,比1949年上升了30.7个百分点,岳阳农业逐渐由过去的种植业为主转变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规模工业。工业化初期阶段一:(1949-1958年)1949年岳阳工业增加值385万元,总产值1338万元,产值分区域看,市直252万元,汨罗103万元,临湘142万元,华容195万元,湘阴395万元,平江251万元,主要工业是食品、矿产、竹木加工;粮食系统工业产值17万元,黄金矿1949年完成产值60万元,三五一七1952年正式投产完成产值388万元。工业化初期阶段二:(1959年-1985年)这一时期,岳阳工业大型企业相继林立初现雏形,1959年桃林铅锌矿厂投产实现产值80万元;同年岳阳电厂实现总产值8万元;1968年岳阳纸厂投产实现产值33万元;1970年和1971年岳化和长炼相继建成投产,分别实现产值44万元和16861万元;1978年,中央石化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55.4%,超过了半壁江山,1979年洞氮建成投产实现产值2234万元;1985年洞纺投产实现产值2927万元。工业化中期阶段:2018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301家,实现增加值1145.0亿元,是1949年的29740倍,年均增长16.1%,岳阳工业逐步形成了以石化、食品、建材、机械、纺织、造纸、电力、医药、有色循环、电子信息等十大支柱暨优势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2018年十大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1056.5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91.0%,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8.5%。

服务行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岳阳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金融、房地产、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突飞猛进,逐渐与以交通运输、邮电、批发零售、餐饮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平分秋色。2018年新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76.78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为28.6%。而1949年,第三产业国民收入仅475万元,其中主要是交通运输、邮电和商贸等传统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基本没有。

(二)投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建设的重点在城市,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域地区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这一时期县域经济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广大农村实行公社制,发展少部分社队企业。国家通过实行农村土地财产权集体化管制、农产品的统购统销,为县域工业化发展聚集资金,形成了以国有企业和公社集体为主要经济成分的县域经济。1949年,岳阳县域工业总产值1026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1.4%;县域农业总产值1.44亿元,占全部农业总产值的100%。195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3万元,其中县域4521万元,占了94.9%。建国70年历程中改革开放的伟大转型,给岳阳区域经济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形成了县域经济、区街经济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2018年,区街经济实现增加值1528.38亿元,占GDP比重44.8%;县域经济实现增加值1935.23亿元,占GDP比重56.7%。

(三) 投资促进经济质量提升

财政收入显著增长。近年来,在高质量发展理念指导下,岳阳坚持一手抓服务中央、省属企业创效增收,一手抓地方经济提质升级、积极培育地方财源,不断优化财税结构。2018年,岳阳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9.18亿元,同比增长6.6%,与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14.8%。规模工业利税快速增长。2018年岳阳规模工业实现利税436.2亿元,比1978年增加432.16亿元,其中应交税金61亿元,比1978年增加59.5亿元。

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87年的1251元增加到2018年的32425元,年均增长11.1%;2018年农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513元,与1958年相比,年均增长7.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18年达到1516.5亿元,而1950年岳阳城乡居民银行储蓄存款余额仅为4万元。

居民生活全面改善。2018年居民恩格尔系数28.3%,比1987年下降23个百分点;人均自有住房面积50.4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46.6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达1683元,是1987年的15倍,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为694元;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汽车50台、电视机125台、冰箱112台、移动电话机262台、电脑61台;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汽车26台、电视机127台、冰箱117台、移动电话机299台、电脑32台。

(四) 投资带动城市建设变化

城市规模极大拓展。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再到组团式发展,现代化大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1986年,岳阳市区面积824.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5%,其中已建成城区面积40平方公里。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城市建设从改造旧城中跳出来,1992年启动经济开发区、南湖风景区建设,2009年设立城陵矶新港区。2018年,岳阳市区行政面积扩大到84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26.4平方公里,比40年前扩大了12倍;全市十三个县市区辖镇和街道办事处127个,比1971年增加110个;全市城镇人口由1949年的13.96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579.71万人,增长40.5倍;城镇化率由1949年的6.2%提高到2018年的58.0%,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圈,以经开区、南湖新区、云溪区、君山区为内圈,以临湘市、岳阳县为外圈的“1+4+2”城市发展格局。

城市功能日渐增强。以市场的机制经营城市,加快推进水电路等配套建设,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解放初期,岳阳交通条件很差,城区内只有区区几条主干道,电力设施缺乏,城区供电量不到20万千瓦时。面对国家投入少、基础设施差、历史欠账多的状况,历届党委、政府积极运用市场化机制,开拓思路,广筹资金,大力推进交通道路、供水供电、排污管网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的转变。交通路网不断完善,岳阳“国道成环、高速成网、铁路入规、航空起步、干线升级、乡村通畅、客货流畅”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2018年,各类等级公路里程2.25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243.6倍;高速公路达486.86公里;京广铁路达到259.3公里;武广高铁岳阳段159.5公里;在建蒙华铁路201.1公里。2018年,铁路客运量、货运量分别达到823.21万人、1332.79万吨,比1952年分别增长15.8、27.4倍。2018年12月26日三荷机场通航,2019年上半年旅客吞吐量26.64万人次。给排水系统逐步健全,城区建有东西两座水厂,均以优质的铁山水库水作原水,并在一水厂保留洞庭湖取水口作为应急备用水源,形成双水源保障,2018年,市区日供水能力40万立方米,日平均供水量23万立方米。敷设DN100及以上供水主管900余公里,供水区域布局东至经开区机械工业园,北至临港产业新区永济乡,南至岳阳县新开镇,西沿洞庭湖至湖滨。城镇污水处理厂17座,日处理污水能力51.3万立方米,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达85%以上。中心城区建成截污管网89公里,污水收集管道基本成网。电力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截止2018年共建成220千伏变电站12座、35和110千伏变电站124座,供电量达108.2亿千瓦时。2018年,全市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2.4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8.7标台;城市用水普及率88.4%,燃气普及率75.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6%,森林覆盖率45.3%。

回首往昔,几经沧桑,数度繁华,风风雨雨70载,岳阳人民用勤劳与智慧、务实与奋进铸造了新时代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