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4年一季度全市
新型工业化考核指标数据情况的通报
岳阳市统计局
(2014年5月12日)
根据《中共岳阳市委办公室 岳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岳阳市新型工业化考核奖励办法(修订)>的通知》(岳办发〔2011〕48号)精神,在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市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对2014年一季度各县市区推进新型工业化情况进行了考核统计,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综合考核计分结果,县市组总分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湘阴县、汨罗市和华容县,区组总分居前三位的分别是云溪区、君山区和经济开发区。
考核统计数据表明,一季度,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继续推进,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一、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一季度,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1%,拉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个百分点。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6个大类行业中,31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全市重点行业均保持增长,其中增速前三的是有色及循环行业、造纸行业、机械行业,同比增长分别为21.3%、 15.7%、14.7%。
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指标,县市组居前二的是汨罗市和临湘市,占比分别达到58.3%和57.8%;区组居前二的是云溪区和经济开发区,占比分别达到81.3%和79.5%。
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指标,县市组居前二的是平江县和湘阴县,同比分别增长16.5%和15.1%;区组居前二的是君山区和云溪区,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3.0%。
二、企业效益总体较好。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2%,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5.5亿元,同比增长15.8%;在36个大类行业中,30个大类行业利润同比增长,行业增长面为83.3%,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的利润总额,居大类行业前五位,共实现利润14.3亿元,同比增长15.4%;全市财政总收入71.4亿元,同比增长9.0%,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0.2个百分点,工业税收贡献大,其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45.6%;全市规模工业吸纳就业人员32.89万人,同比增长4.3%;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89.68%,同比提升7.3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全部资产利税率指标,县市组居前二的是平江县和汨罗市,分别达到33.9%和33.2%;区组居前二是君山区和云溪区,分别达到26.8%、14.5%。
工业企业实缴税金总额指标,县市组居前二的是岳阳县和临湘市,分别为0.47亿元和0.46亿元;区组居前二的是云溪区和岳阳楼区,实缴税金分别为27.65亿元和1.99亿元。
工业企业实缴税金增长率指标,县市组居前的是岳阳县,同比增长18.7%;区组居前二的是屈原管理区和经济开发区,同比分别增长83.5%和11.3%。
三、创新发展扎实推进。一季度,全市研发经费支出达11.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2%,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2.9%;全市规模工业专业技术人员2.9万人,占规模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8.8%。
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指标,县市组居前二的是平江县和湘阴县,占比分别为2.1%、2.0%;区组居前二的是云溪区和经济开发区,占比分别为7.3%、4.9%。
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指标,县市组中平江县和湘阴县并列第一,占比为28.3%;区组居前二的是云溪区和经济开发区,占比分别为52.7%、65.8%。
四、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一季度,全市规模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40.0%,比上年同期低0.9个百分点;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4.2%;全市规模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1%,比全部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快13.9个百分点,省级及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比全市规模工业快6.3个百分点。
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指标,县市组居前二的是湘阴县和华容县,分别降低28.7%、15.7%;区组居前二的是云溪区和屈原管理区,分别降低13.0%、11.2%。
五、投资引资平稳推进。一季度,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49.2亿元,同比增长13.7%,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16.1亿元,增长22.3%;全市工业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84.2亿元,同比增长10.2%。
工业招商引资总额指标,县市组居前二的是汨罗市和湘阴县,分别为10.1亿元、10.0亿元;区组居前二的是经济开发区和云溪区,分别为11.4亿元、7.0亿元。
工业招商引资增长率指标,县市组居前二的是湘阴县和汨罗市,同比分别增长14.2%和13.5%;区组居前二的是云溪区和经济开发区,同比分别增长15.2%和7.6%。
一季度,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总体平稳,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仍然十分突出,生产增长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下阶段,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第一推动力,突出工业项目建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全市新型工业化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