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 市县分析

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增强——改革开放40年湘阴“三农”发展成就报告之二

编稿时间:2018-12-24 09:52   来源:湘阴县统计局  

“农业农村发展,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了“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出台了很多强农、惠农政策和重大举措,推进农民增收。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用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共享发展成果。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钱袋子逐渐鼓起来

我县农民可支配收入(纯收入)由1978年的85元,稳步提高到2017年的16984元,39年间增加了198倍。从人平收入发展水平看,1980年过了100元,1993年过了1000元;2008年过了5000元;2013年过了10000元大关。从增长幅度看,从1980年到1990年的10年增长最快,增长了6.4倍,年递增为22.1%,以后的每隔10年处于稳步较快增长期。1990年到2000年增长1.8倍,年递增11%,2000年到2010年,增长1.7倍,年递增10.6%,近7年增长又较快。2010年到2017年增长1.7倍,年递增15.1%。从全国、湖南省,岳阳市农民人均收入比较来看,湘阴农民收入增长是比较快的。起跑线的1978年,湘阴农民可支配收入为85元,处于岳阳市的平均水平,但比全国低48元,比湖南省低58元。到了2017年,湘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984元,比全国13432元、湖南省12936元、岳阳市14265元,分别高出3552元、4048元和2719元,可说是后来居上。

二、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收入向非农增加明显

80年代后期,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兴起,特别是外出农民工收入增加,使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农民家庭经营收人虽然不断增加,但它所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却缓慢下降。如1990年家庭经营收人550元,2000年上升到了1142元,但占纯收入的比重却由1990年的67.3%,下降到2000年比重的49.3%,10年间下降18个百分点。二是工资性收入(劳务收入)和其他非农收入增长较快。到2000年,这部分收入约占农民纯收入的48.0%,几乎占到纯收入的半壁江山。显示了农民收入增加的非农化趋势。

三、农民消费结构全面升级,消费质量不断提高

90年代以前,农民消费主要是想怎样解决吃饱问题。新世纪后,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收入的支出逐渐向发展和享受资料方面升级,在居住方面,1980年,人均只有15.3㎡的房子,且多数是土砖泥结构的平房,还有部分农民住的是茅草房,现在不同了,多数农民家庭拥有钢筋水泥楼房,显得宽敞、舒适、美丽,显现出新农村的气魄。2017年,人均拥有房屋面积70㎡,是1980年的4.6倍。年末住房价值,由1980年人平823元,增加到2017年的64000元。

以前,农民家用器具很简陋,交通、通讯也不方便。新世纪后,逐步得到提升,有的现代家用电器,以及电脑、移动电话、汽车(含小轿车)也逐步涌进农家。据2017年调查计算,每百户农民家庭有自行车35辆,摩托车56台,汽车16台。电视机113台,移动电话(手机)260个,同时,农民收入的支出也相应的向发展享受资料倾斜,如交通通讯支出由1990年的人平50元增加到2017年的1059元。增加了20倍。教育文化支出由人平71元增加到2017年的2313元,增长了31倍。在吃和衣着方面,绝大多数农民吃穿都不愁了,并且向较高质量和新款式发展。

四、农民生活水平已跨越温饱,小康型社会。全面小康社会指日可待

按联合国有关部门的标准计算,即恩格尔系数的标准计算,我县农村从1978年到2000年,用了20多年的时间,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我县农民恩格尔系数约为69%,即由贫困向温饱转型阶段,1989年,恩格尔系数达56%,即达到温饱型,2000年此系数为49.8%,达到小康型,我们称之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按联合国标准,我县2000后向着较富裕型发展。

按照我国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来看,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的实现程度已达90%以上,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指日可待。

雄关漫道其真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在新的时代,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继续深入改革,遵循新发展理念,以产业振兴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补齐农村发展短报,为湘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左公故里,美丽湘阴作出新贡献,谱写新篇章。

刘祖纯

2018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