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3-01-09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2017年政务公开要点 > 预期引导 > 决策咨询

巴陵记忆从头越,洞庭湖畔谱新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岳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编稿时间:2019-08-14 11:15   来源:综合科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奋进,70年艰苦奋斗,勤劳智慧的岳阳人民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奋力前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岳阳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较为落后。70年后的今天,岳阳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不断跨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经济总量跨越增长。1952年,岳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2.16亿元;1976年突破10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速扩张,1993年超过百亿,达到105.3亿元;2004年突破500亿,达到541.37亿元;2008年跨过千亿大关,达到1156.91亿元。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11.01亿元,是1952年的1579.2倍,年均增长9.6%,2018年一天所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就超过了1952到1955年4年的经济总量,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变。2003年岳阳地区生产总值跃居全省第二,并保持至今。

IMG_256


IMG_256


 (二)人均水平快速增长。人均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88元稳步上升到1978年的306元后,迅速提升,1988年突破千元,达到1194元;2004年突破万元,达到10765元;2008年突破两万元,达到22400元;2018年达到59165元(扣除价格因素)。1952—2018年,年均增长8.1%;其中,1978—2018年年均增长9.9%。2018年,按美元计算的人均GDP达到8612美元,达到世界银行划分标准的中等收入水平。

(三)财政实力持续加强。1952年岳阳财政总收入只有371万元,1978年上升到2.32亿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财政收入快速增长,1995年突破10亿元,2010年跨越百亿大关,2018年达到339.18亿元,比1952年增长9141倍,年均增长14.8%。财力的增加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社会事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岳阳市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所有制结构单一,城镇化水平很低。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结构逐步改善、合理、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岳阳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农业在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极不发达,服务业十分落后。70年来,在农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二、三产业不断加快发展,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1952—1978年,工业占比由1949年的2.78%提高到39.11%,农业占比由94.34%下降到43.91%;1979年,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一、三”;2017年,完成了由“ 二、一、三” 再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2018年,三次产业占比调整为9.4∶41.7∶48.9,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二)多种经济竞争共存。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改革开放以后,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非公经济迅猛发展,异军突起,非公经济在GDP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于2006年首次超过公有制经济,2018年达到64.9%;2006-2013年,非公经济年均增长17.4%。

(三)城乡结构逐步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岳阳城镇化水平很低,由于传统计划体制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6.2%。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人口逐步上升,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9.4%上升到2018年的58.0%,提高了48.6个百分点,年平均提高1.22个百分点。

三、农业基础日益巩固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仅为1.40亿元,随着50年代初土地改革的展开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岳阳由农业大市逐步发展成为农业强市。201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8.14亿元,是1949年373.7倍;粮食总产305.35万吨,棉花产量3.15万吨,油料总产20.02万吨,生猪出栏541.3万头,水产品产量50.65万吨,分别是1949年的5.1倍、1546倍、40倍、3495倍和63倍。

(一)产业结构不断向好。新中国成立初期,岳阳农业内部结构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改革开放后,现代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构比由1949年的74.54:2.02:10.38:2.62调整为2018年的46.45:3.63:24.56:19.15,其中,牧、渔业占比分别上升14.18和16.53个百分点,农业占比下降28.09个百分点。

(二)特色产业不断形成。近年来,岳阳大力发展精细农业、品牌农业,打造了平江临湘“岳阳黄茶”、环洞庭湖特种水产养殖、岳阳县时鲜水果等特色产业带,形成了华容芥菜、小龙虾、岳阳黄茶、汨罗粽子、平江豆干等特色产业。目前,岳阳已建成55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三)现代农业加速提质。70年来,全市不断加强农村供水网、供电网、交通网、信息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2018年,农村宽带普及率达到40%以上,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155万亩。传统的人力耕作基本被机械化所取代,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51年的0.01万千瓦增加到2018年的649.52万千瓦。其中,农业用拖拉机由1956年的8台增加到2018年的4.65万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由1950年的1台增加到2018年的18.16万台。2018年农村用电量8.66亿千瓦时,是1957年0.3万千瓦时的29万倍。

四、现代工业加速腾飞

70年来,岳阳第二产业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大”变“强”的飞速发展。

(一)工业总量不断扩大。1949年,岳阳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仅有22家工业企业,且生产规模小,生产能力低。1951年,中南军区后勤部在岳阳城关建立211被服厂,岳阳才有第一家大型国营工厂。1978年,岳阳工业企业发展到893家,同时拥有16家大中型骨干企业。1949-1978年,工业总产值由0.13亿元增加到15.52亿元,年均增长17.8%。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415万元发展到1978年的5.81亿元,到2018年已增加到1424.3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1.76%,比1949年上升38.91个百分点。岳阳已形成拥有30多个工业行业,门类较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二)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改革开放前,岳阳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市通过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延伸,发展了石化、食品、机械、建材等九大优势主导产业。十八大以来,岳阳抓住“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机遇,不断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端产业,促进工业由规模增长向创新增效转型升级。2018年,高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其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5%,比2011年提升了2.8个百分点。高加工度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8.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全市40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33.9亿元,同比增长9.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其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9.2%,比2011年提升了10.1个百分点。

(三)园区经济加剧提升。园区是岳阳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主战场。2018年,全市10个省级以上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61.2%,比2008年6个省级园区提升37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1.9%,比2008年提升51.6个百分点。其中,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

五、服务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服务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1949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418万元,到1978年仅为1.94亿元。改革开放后,服务业日益兴旺,商贸物流、金融、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 1666.76亿元,占GDP的比重48.9%,比1949年提高46.1个百分点。

(一)消费市场平稳升级。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质匮乏,岳阳商贸仅停留在柴米油盐等简单生活商品范围,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兴旺,大商业格局形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0年的0.48亿元增加到2018年1319.87亿元,年均增长12.4%。其中,1950年-1978年年均增长9.3%;1978年-2000年年均增长15.1%;2000年-2018年年均增长13.8%。

(二)新兴产业势头良好。改革开放后,全市金融、房地产、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金融业增加值由1990年的1.6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82.72亿元,年均增长15.0%(未剔除价格因素);房地产业增加值由1990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16.43亿元,年均增长17.4%(未剔除价格因素);电子商务交易额从2014年的64.2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286.7亿元,年均增长45.4%。

(三)物流经济快速扩张。2018年,全市物流增加值366.3亿元,占GDP比重为10.7%。主要港品货物吞吐量由1957年12.5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11120.96万吨,年均增长11.8%。水路航运由1952年的59万吨增加到 2018年的8855.76万吨,年均增长7.9%,物流经济总量稳步上升。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城陵矶新港区航运物流集聚区,京珠高速、107国道等公路物流集聚区和京广铁路物流集聚区,形成了集装箱物流、现代仓储物流、危化物流、本土公路物流等物流门类。截止2018年,全市有100多家规模物流企业,30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

六、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岳阳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以交通、通讯、能源、城市设施、住房、农林水利和环境保护等为重点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70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持续增长,2018年达到1918.22亿元,1952年—2018年年均增长19.4 %。

(一)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解放前夕,岳阳城区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京广铁路以西老城区,人口仅2.06万人,房屋2750栋、14.2万平方米,且多为2层以下砖木建筑和木构架棚房,道路以泥结碎石路为主,公厕4处,无正规排水设施。1983年,岳阳升格为省辖市后,城市建设全新起步,城市逐渐沿长江以南、洞庭湖东岸至湖滨拓展,形成了带状组团式城镇体系。1982年巴陵大桥竣工通车以及1983年南湖大道动工修建,形成“大十字”骨架。“十五”至“十三五”期间,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总投资403亿元,经过70年的发展,中心城区不断东移,岳阳市辖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26.4平方公里,是1978年10平方公里的12.6倍。目前,城市道路总长759公里,比2000年增长7.6倍;城市排水(污水)管网1142公里,比2002年增长2.8倍。创建了16个国家级重点镇、3个省级示范镇、7个省级中心镇、20个省级特色镇,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中小城市、重点中心镇为梯次,层次分明、规模适度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二)交通体系基本形成。1949年,岳阳有不能正常通车铁路163.5公里,勉强可通车公路92.5公里。历经70年发展,岳阳“国道成环、高速成网、铁路入规、航空起步、干线升级、乡村通畅、客货流畅”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2018年,各类等级公路里程 2.25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243.6倍;高速公路达486.86公里;京广铁路达到259.3公里;武广高铁岳阳段159.5公里;在建蒙华铁路201.1公里。2018年,铁路客运量、货运量分别达到823.21万人、1332.79万吨,比1952年分别增长15.8、27.4倍。2018年12月26日三荷机场通航,2019年上半年旅客吞吐量26.64万人次。

(三)邮电通信快速发展。1962年,邮路总长度仅3082公里,长话电路仅23条。几十的发展,岳阳已形成光纤、数字微波、程控交换、移动通信、无线通信等全覆盖。2018年,邮路和农村累计投递线路总长度分别达到5780公里和20389公里;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7.41万部,相当于1978年的298倍,固定电话普及率由1978年的0.06部/百人上升到2018年的14.1部/百人。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从无到有,2018年末,移动电话545.86万户,比1995年增长2273.4倍;互联网用户318.9万户,比1999年增长 1098.7 倍。

七、外向经济不断扩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对外贸易极其有限,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投资环境大为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来岳阳投资兴业,对外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一)对外贸易稳步提升。2018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05.02亿元,比1978年增长207.4倍,年均增长14.3%。其中,进口总额104.15亿元,比1978年增长104.9倍,年均增长12.4%;出口总额100.87亿元,比1996年增长56.2倍,年均增长20.2%。从1986年10月正大集团进入岳阳以来,全市外资企业目前已经发展到82家。利用外资范围已扩展到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19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实际利用外资5.6亿美元,是1996年的16.4倍。

(二)开放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岳阳市全面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不断加大招商力度,成功引进清华同方电商产业园、美盈森、和润集团、哈工大机器人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的项目落户岳阳。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获得境外投资证书企业增加到36家,覆盖20多个国家。城陵矶新港区拥有6个国家级开放平台的开发区,成为跨国企业新宠。2018年,新港区港口集装箱50.46万标箱,比2011年增加34.96万标箱,年均增长18.4%。

(三)境内外旅游融合发展。岳阳旅游业从1979年起步发展至今,以“名楼、名山、名水、名文、名人、名村”等特色元素为引爆点,经历了从事业接待到产业经济的飞跃,接待国内游客由1979年的46.9万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5761.84万人次,年均增长13.1%;实现旅游总收入由1979年的18.7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567.58亿元,年均增长9.1%;接待入境旅游者由1979年的858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36.95万人次,年均增长16.8%。

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十分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0%,专门的科研机构几乎没有。70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发展开始得到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事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

(一)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改革开放以后,全市大力发展科技事业。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70家,比2001年增加5.9倍;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716.94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1.06%。全市现有国家和省市级院士工作站13个、重点实验室1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3个、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9个,国家磁力设备检验检测中心落户岳阳。2014—2018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年增幅达25.9%,万人拥有量从0.6件提高到1.5件。201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省科技进步奖36项。

(二)教体事业协调推进。1949年,岳阳仅有幼儿园1所、小学2684所、中学14所、简易师范1所、初级女子职业学校2所。70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全市教育年投入由1978年的0.17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70.8亿元,累计投入达到了584.09亿元。2018年全市拥有高等学校5所,在校学生5.62万人;2012-2018年,录取本科10.8万人;中等专业学校由1951年的1所发展到2018年33所,在校生5.33万人。2018年,全市中小学生在校人数 60.43万人,是1949年的6.8倍;全市学前教育1246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了93%,学前教育达17.81万人;民办教育从无到有,全市现共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1501个。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每年举办大小型全民健身活动达300多场次,参与人数达10万人次以上。现拥有各类专业体育场地9617个,其中,体育馆20座,运动场541个,游泳池58个;场地总面积953.99多万平方米,是1978年的11倍。2018年,在湖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岳阳获得青少年组赛会金牌45枚、银牌28枚、铜牌43枚。

(三)文化卫生持续加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公共文化服务十分薄弱,卫生医疗水平低,农村地区缺医少药。改革开放后,文化、医疗不断增强。2018年,全市共有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和纪念馆12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市级频道3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演出1475场,观众76.1万人次;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全市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86%和99.91%,有线电视总户数达157.1万户。2018年,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442个。其中,医院115个,是1964年的4.9倍;床位总数达3.52万张,是1964年的11.6倍;卫生机构人员达到3.98万人,是1964年的7.4倍。人均期望寿命1949年为35岁,2017年提高到77.32岁。

九、人民生活迈向小康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生活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到1978年,人民生活水平虽有所改善,但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走向小康,并健步迈向全面小康。

(一)居民收入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地,城乡居民收入节节攀升。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3元,是1949年的3倍多,岳阳城镇居民收入与全国发展同步;2006年突破万元大关,2012年突破2万元大关,2018年达到32425元。1978年,岳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1元;从2002年的2000元级别递增至2012年的8000元级别,平均每1.7年收入就增长1000元;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13元,比1978年增长190.5倍。2018年末,住户存款余额达1516亿元,比1978年增长7579倍。

IMG_256


(二)消费水平全面升级。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物质极度匮乏。经过70年的发展,物质条件极度丰富,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由单一型消费转化为综合型消费,食品消费支出比重大幅下降,家庭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换代,恩格尔系数由1987年的51.3%降到2018年的28.3%。2018年末,岳阳市城镇居民每百户耐用品逐步升级为:家用汽车50台、摩托车41台、彩色电视机 125台、电冰箱112台、洗衣机105台、空调217台、家用电脑61台。2018年,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耐用消费品升级为:家用汽车26台、彩色电视机 127台、电冰箱117台、洗衣机103台、空调134台,家用电脑32台。

(三)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主要是国家保障,且层次较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岳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五险”稳步扩面,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得到关注。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7.7亿元,是2000年的76.9倍,年均增长27.3%;岳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579.71、262.25、552.76、23.59、77.8万人。城市和农村分别有80.79、108.22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全市养老机构总床数37533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6.95张。至“十二五”末,全市住房保障总户数达到30万户,城乡居民人均使用面积49.1平方米,超过小康标准13.1个百分点。

70年的风雨历程,岳阳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一笔笔统计数据正是最好的见证。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岳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强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建成湖南大城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更多光彩!